姚洋:中國經濟學家必須深入中國現實,做對中國有用的研究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經濟學研究年評(第一卷)——中國問題與國際前沿》,是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兩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合作編寫的《經濟學研究年評》(以下簡稱《年評》)的第一本。內容是介紹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內重要經濟學議題,總結國內學者在國際學術前沿上對中國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對國內經濟學學術研究的方向、方法和議題提出思考建議。本書是第一卷,今後要持續地出下去,希望成為中國經濟學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考書和研究指南。

出版這樣的年度綜述輯刊在國內外都有先例。《年評》不直接收錄論文,而是發表一線學者撰寫的綜述性文章,覆蓋面廣、針對性強,易於讓讀者了解一個領域的研究全貌和最新進展。

中國經濟學家必須深入中國現實,做對中國有用的研究

我一向主張,衡量中國經濟學研究好壞的標準是“兩個有用”:一個是對中國有用,另一個是對經濟學有用。中國正處在一個偉大的轉型期,社會科學工作者不能置身事外。事實上,偉大的理論都來自對現實重大問題的回應。斯密的《國富論》為被啟蒙運動解放的人性找到了一個私利和公利相結合的出口,奠定了經濟學的基礎;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產生於對大蕭條的思考,創造了宏觀經濟學;科斯的《企業的性質》來自他對福特式生產體系的觀察,確立了交易成本在制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等等。中國經濟學家要想發明新的理論,就必須深入中國現實,做對中國有用的研究。

《經濟學研究年評(第一卷)——中國問題與國際前沿》,錢穎一、姚洋主編,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偉大的經濟學家從來不把從事經濟學研究僅僅作為一種職業,而是如韋伯所說的那樣,把經濟學研究當作自己的志業,即參與到研究對象之中,用理論指導實踐,並在實踐中修正理論或發現新理論。凱恩斯是這方面的典範。他的理論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他在參與政府工作、自己下場交易以及參與公眾討論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升華的結果。今天的中國為學者提供了廣泛的參與機會,經濟學更是顯學,經濟學家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大有作為。浪費這樣的機會就是對學術生涯的浪費,而把握住機會就可能有新的發現、創立新的理論。

要做對中國有用的研究,就必須構建中國自己的研究議題。不可否認,當代國際經濟學界仍然被歐美學者主導;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也仍然是判定中國經濟學者研究質量的重要標誌。然而,歐美是成熟經濟體,歐美經濟學家關注的問題,未必是中國的緊迫問題,急於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就有可能寫出投歐美經濟學家所好但對中國現實沒有多大意義的文章。《年評》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發現和總結中國經濟的重要議題,並呈現在這些議題上中國經濟學者所做的一流研究成果。中國的經濟崛起過程波瀾壯闊,每個經濟學領域都有值得研究的議題,一些交叉領域更是可能產生新的議題。比如,各級政府在經濟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而,把政治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就會產生許多新的研究議題。

只研究對中國有用的學問是不夠的,還要對經濟學的發展有所貢獻

只研究對中國有用的學問是不夠的,對專業的經濟學家而言,自己的研究還要對經濟學的發展有所貢獻。經濟學發展到今天,似乎已經窮盡了所有經濟發展的規律,但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的經濟發展史,我們就會發現,能夠實現經濟趕超的經濟體寥寥無幾,說明多數國家都還沒有找到一條快速趕超的路徑。中國是過去40多年裡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蹟,研究這個奇蹟是如何發生的,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經濟趕超的一般規律。

一方面,經濟學是社會科學裡在方法方面最嚴謹的學科,經濟學的發現和理論必須經得起方法的檢驗;另一方面,新的方法也有助於我們獲得新的發現和理論。因此,掌握方法是一個合格的經濟學者必備的條件。《年評》重視對研究方法的介紹,並展示方法在研究中國問題方面的應用。相信這樣的取向將推動中國經濟學在規範化和科學化方面的進步。

《年評》第一卷收錄了五篇綜述文章,主要作者都是編委會成員。五篇文章涵蓋的領域涉及勞動經濟學、勞動和金融交叉學科、市場設計、國際貿易和宏觀經濟學。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主要視作者的研究領域而定。這種編輯策略有利於提高《年評》的可持續性。《年評》對每篇綜述文章提出了很高的標準,要求作者詳盡地描述一個領域的前沿問題和前沿方法,因而需要作者付出很大的努力。找到願意如此付出的作者是《年評》面臨的最大挑戰。本卷五篇文章的作者做出了表率。他們都是領域內的一流學者,給出的綜述覆蓋面廣、論述詳盡,盡顯學者嚴謹治學的態度和對社會負責任的情懷。他們為《年評》確定了標杆,《年評》今後的綜述要達到甚至超越他們的水平。有了第一卷這樣的精品,相信《年評》將會成為中國經濟學研究的新的風向標。

(作者為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 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