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添“含綠量”,鹽城大豐區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日前,CCTV4《中國緣》欄目聚焦鹽城市大豐區,重點關注大豐海上風電場、新能源海水淡化設備、荷蘭花海、野鹿盪等地方,一睹大豐綠色發展的“優秀答卷”。近年來,鹽城大豐區堅定競逐綠色低碳發展的嶄新賽道,持之以恆優生態、“碳”新路,努力在綠色低碳發展的版圖中嵌入更多“大豐坐標”。

優生態

深化濕地保護與修復

大豐坐擁世界濕地自然遺產核心區,還孕育了麋鹿、珍禽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充分展現了海洋、濕地、森林三大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先後創成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國美麗海灣,麋鹿種群數量增加至8216頭,約佔全球的70%,野鹿盪成為上萬隻珍稀鳥類的棲息地。

為了有效保護濕地生態安全,大豐區不斷創新生態修復方式,探索出一條具有大豐特色的生態治理之路。大豐區通過“水田恢復+營造鳥類棲息地生境+魚類及底棲動物恢復”等工程,打造兼顧濕地修復、生態種植和鳥類棲息的鳥類友好型生態修復示範基地,總修復面積約108公頃。大豐區的川東港美麗海灣內建有我國東部唯一的暗夜星空保護地和授時觀測站,建成了南黃海野生植物(野草)種子基因庫,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

圖源:大豐發布

有力的保護讓大豐濕地顯現出更多活力,生物多樣性“家譜”持續豐富。在大豐區,以麋鹿命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里,廣袤濕地成為麋鹿的樂園。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麋鹿2024年達到了8200多隻,野外的有3550多隻。同時,珍稀保護的鳥類也增加了很多,如今保護區的珍稀鳥類已達到55種。另外,新的鳥類統計結果,有記錄或者文獻上能夠查到的,保護區鳥類已經達到了285種。

“我們一直堅持對麋鹿棲息地的修復,包括種植一些耐鹽耐鹼的植被,治理入侵的植物如加拿大一枝黃花、護花米草等,以此保證整個棲息地生物多樣性的完整和豐富。”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安全保衛處副處長介紹。

擴新綠

“鹽鹼荒灘”變“林海綠洲”

近年來,大豐區持續推進植樹造林工作,擴展城市綠色面積。在大豐的林場里,成片中山杉、水杉等耐鹽樹種染綠沿海灘涂,城市鄉村抬頭見綠,滿目逢春。大豐林場是江蘇省沿海重點防護林,南部與麋鹿自然保護區一堤之隔。林場森林覆蓋率達70%,樹種達150餘種,已形成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2公里的多樹種防風林帶。

近日,數十名林場護林員在田間整齊列隊、揮動鋤頭,隨着農具起落,一株株健壯的種苗被栽下。昔日的鹽鹼荒灘在護林員的栽種下變成了今日的林海綠洲,如今,大豐林場有片3.7萬畝的林海。

大豐林場始終堅持科學造林、適地種樹,一手改良土壤,一手選擇品種。通過實施土壤改良工程,對土壤進行深耕翻曬,自然熟化土壤,深挖溝、築高壟,種植水稻改鹼,施用有機肥、磷肥等,提高土壤養分含量。在造林過程中,精心選擇耐鹽鹼樹種,以中山杉、水杉、薄殼山核桃、榔榆等樹種為主,嚴格把握苗木質量標準、苗木栽植時序進度,搶抓造林關鍵節點。

圖源:大豐融媒微信公眾號

2025年,大豐區林場計劃新造林1200畝,其中鹽鹼地成片造林600畝,栽植苗木約5萬株。在此基礎上,按照適應性強、生態景觀效果好、經濟價值高的要求,不斷優化調整沿海造林綠化的樹種結構,大力推廣耐鹽鹼、耐瘠薄、抗逆性強的適生喬木樹種,提高珍貴鄉土樹種、彩色樹種在沿海綠化中的比例,營造具有大豐特色的沿海森林生態景觀。

“碳”新路

在綠色低碳發展上闊步前行

大豐區搶抓鹽城入選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的重大機遇,堅定競逐綠色低碳發展的嶄新賽道,全面融入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建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建設一批零碳工廠、綠色園區。

在大豐,到處可見綠色低碳發展的場景。在大豐港零碳產業園,嶄新的綠色建築群與高效運轉的新能源項目交相輝映,這裡不僅是地方“雙碳”目標的實踐樣本,更成為綠色經濟全球化合作的中國名片;在天合光能鹽城大豐基地高效太陽能組件核心生產車間,隨着自動化生產設備不停運轉,一塊塊玻璃、電池片經過焊接、粘膠、組裝等工藝,被加工成一個個光伏組件;在華豐農場養殖區,一望無垠的光伏“方陣”,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蔚為壯觀……

其中,大豐港零碳產業園以“綠色+氫能”為特色,致力打造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綠色設施、綠色生活等低(零)碳生態圈多場景應用。園區正在一步步實現綠色能源與綠色生活的緊密銜接,園內一站式“光儲充”新能源充電樁站成為了綠色出行的新地標,會“報警”的垃圾分類儲存箱,以及可以邊充電邊休憩的光伏休閑凳,為園區建設和工作者們提供了更多的綠色生活服務。

圖源:登瀛觀察微信公眾號

未來,大豐將綠色理念貫穿於產業發展、園區建設的各個環節,讓綠色成為大豐最亮麗的底色,旋轉的風電葉片、熠熠生輝的光伏板,展現這片熱土在“碳”新路上的堅定步伐。

文/崔欣

資料來源:大豐宣傳微信公眾號、大豐融媒微信公眾號、大豐日報、大豐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