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6日在湖北武漢逝世,結束了“赫赫而無名”的一生。
8日至9日,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為黃旭華院士舉行的弔唁儀式。這兩天,武漢最低氣溫低至零下五度,黃院士的親友、同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冒着寒風趕來與他告別。
今天是休息日,武漢市眾多武漢市民來到位於武昌區的中船集團七一九所中山路院區總體樓二樓大廳弔唁黃旭華院士。
在一張弔唁卡片中
看到了這樣一段文字……
國之巨匠,風範長存
黃院士,以滿腔熱血投身核潛艇事業,在艱難歲月里隱姓埋名,用智慧與擔當鑄就國之重器。您的奉獻,護佑了祖國安寧,拓展了深藍征程! “即使一身頭銜,他還是把名聲看得很淡,不愛爭功。”回憶起黃旭華,與其共事60年的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職工劉潤林說。 黃旭華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學習。1958年,中國核潛艇研製工程拉開序幕。那年8月的一天,船舶工業管理局打電話通知黃旭華赴京出差,既沒說什麼任務,也沒說去幾天,工作性質必須高度保密,他無法和家人細說,直奔北京,被抽調到核潛艇總體設計組。 設計組領導對黃旭華說了三點:一是“你被選中,說明黨和國家信任你”;二是“這項工作保密性強,這個工作領域進去了就出不來了,犯了錯誤也出不來,出來了就是泄露了”;三是“一輩子出不了名,當無名英雄”。 30年間,黃旭華從未回過老家,和父母兄弟少有通信,時不時寄點錢,但對工作避而不談,父親直到去世都不知道兒子從事什麼工作。 1987年,黃母收到一本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赫赫而無名的人生》的文章,首次專訪“黃總設計師”,但不能公開他的真實姓名。黃母“對號入座”,判定此文主人公正是三兒子黃旭華。母親把小輩叫到身邊說,“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諒解。” 後來,黃旭華面對媒體採訪談起這個故事。“這句話傳到我耳朵來,我哭了,30年如山負重釋然了。我對母親說,我很想你啊,她也哭了!”他說。 曾為黃旭華寫傳記的作家王艷明回憶,在與黃院士對話中,他也多次提到對家人的虧欠。母親去世後,每年冬天,黃旭華只戴母親那條起球的圍巾。 黃旭華的名字和事迹漸漸見諸媒體,走進大眾的視野。來參加弔唁儀式的,有步履蹣跚的老人,被人攙扶着爬上近30級台階,獻上一朵白菊;有戴紅領巾的少年,他們一次次把黃爺爺的事迹寫進作文里。
今雖遠去,但黃旭華院士的精神如璀璨星辰,永遠照亮後來者前行的路。 黃院士生前工作過的地方擺滿了寄託哀思的鮮花,其中不乏無法親臨現場的群 眾通過快遞送來的花束,以表達對這位“核潛艇之父”的崇高敬意。
研究所門口,鮮花沿圍牆擺滿。附近一家花店的老闆韓先生說,這些花幾乎都是黃老在外地的學生,還有不能來現場的網友訂的。 “他拿出人生中最燦爛的30年,默默無聞,這是我們平凡人做不到的。”前來弔唁的武漢市民郜振凱談起這位素未謀面的老人,沒說幾句話,就忍不住啜泣。 王艷明說,他不僅樂享“無名”的生活,人生也是幾無所求,不求聲譽、不求名利、不求照顧。快90歲的黃旭華為了節約差旅費,多次隻身出差全國各地。曾有人尊稱黃旭華為“中國核潛艇之父”,他拒絕道:“核潛艇建造成功是一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黃旭華的生前老友宋福全對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簡樸”。“他吃魚只吃便宜的鰱魚。家裡沒有車,喜歡坐公交車。出門能坐火車就不坐飛機。” 研究所家屬區一家理髮店的理髮師王德明說,黃院士生前光顧過這家小店,愛和他拉家常,路上遇到了也會互相打招呼,像鄰家爺爺一樣,後來才知道是院士。 【來源:武漢廣播電視台】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