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2 月 7 日消息,科技媒體 scitechdaily 昨日(2 月 6 日)發布博文,報道稱天文學家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 / 亞毫米波陣列(alma),探測年輕恆星原行星盤的磁場特徵,解開了行星形成之謎的關鍵一環。
天文學家首次成功觀測到正在形成行星的年輕恆星周圍的磁場,通過研究塵埃顆粒的排列,他們繪製了恆星磁場的三維結構“指紋”,這一發現可以極大地增進我們對行星如何形成的理解。
目前在天學家中,行星起源的主要理論是吸積理論,該理論描述了行星從圍繞年輕恆星旋轉的氣體和塵埃盤(稱為原行星盤)中形成的過程。
it之家註:這個過程始於微小的塵埃顆粒碰撞並粘在一起,逐漸形成更大的結構。包括磁力在內,許多力影響着這些塵埃顆粒的運動,然而,到目前為止,測量原行星盤中的磁場仍然是一個挑戰。
在這項研究中,由日本國立天文台的大橋 satoshi 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使用 alma 觀測了 hd 142527 周圍的原行星盤,hd 142527 是一顆位於豺狼座、距離地球 512 光年的年輕恆星。
研究人員發現,圓盤中的塵埃顆粒與磁場線對齊,這使得他們能夠可視化和測量原本不可見的磁場結構,類似於鐵屑如何揭示磁鐵周圍的磁場。該團隊認為,這個新繪製的磁場結構可能導致原行星盤內出現強烈的湍流,進而影響行星形成過程。
既然這種探測年輕恆星磁場指紋的方法已被證明有效,該團隊希望將其應用於更多恆星,並測量更靠近恆星的磁場,以更好地了解行星形成區域的磁場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