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2025年以後四大方向或改變世界,人類的生活還有意義嗎?

2025年1月份,全球消費電子展CES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全球共有4000多家企業參展。

在展會上,全球首富馬斯克預言,未來將會有四大方向改變世界,對人類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那麼,你知道是哪四大方向嗎?

火星移民

CES被譽為科技界的“春晚”,可以說是全球科技創新的風向標,所以在這個展會上,不缺乏世界各地的頭部科技玩家。

其中,馬斯克作為美國Specex的老闆,自然擁有很大的發言權,而“火星移民”正是馬斯克預言的第一個方向。

從創建Specex開始,馬斯克的終極目標就是“火星移民”,而這也是他從小的一個願望。

當時他就一直強調,地球文明必須成為多行星文明,畢竟地球資源有限,潛在的災難也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命安全,所以拓展人類活動版圖是必不可少的,而火星就是“第二個地球”。

在這次展會中他說道,未來兩年內Specex將會發射第一批無人飛船登陸火星,如果成功的話,那麼人類移民火星的計劃就成功了一大步。

當然,也有很多人對馬斯克的計劃表示懷疑,覺得他只是“徒有其表”,那麼問題來了,馬斯克真的能做到嗎?

馬斯克是一個很瘋狂的人,所以Specex經常會有一些震驚世界的“登天計劃”,比如向外太空發射1.2萬顆衛星,而這項計劃正在穩定推進中。

雖然“火星移民”計劃有些痴人說夢,但並不代表這是不能實現的,只不過是在於時間的長短。

我國科學家也已經在着手進行關於火星的相關實驗,包括無土種植土豆等等,相信在未來,“火星移民”不僅僅只是一個模擬實驗,而是可以成為真正實現的目標。

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這個概念已經提出了很多年,大大小小的車企也都在嘗試中,甚至還獲得了不小的成就。

如果說“火星移民”有些天方夜譚,那麼自動駕駛就是近在咫尺可以實現的目標。

而在這一領域,馬斯克非常具有發言權,他旗下的特斯拉汽車在自動駕駛領域絕對佔有一席之地。

所以關於這個領域,馬斯克給出的目標是“安全性能超越人類駕駛的10倍”

同時他認為特斯拉不需要依賴昂貴的激光雷達實現自動駕駛,而是用一種更偏向於人類視覺的系統進行環境感知。

為了能讓大家理解得更加清楚,馬斯克引用數據說道:特拉斯自動駕駛系統每天需要處理1億次的人工干預數據,可以通過這些實時的反饋來提高自動駕駛系統的智能化和安全性”。

所以在未來的憧憬中,馬斯克預測,AI驅動下的自動駕駛將會比人類駕駛更安全,而這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

如今,我國各大新能源車企都提出了各自的自動駕駛理念,像百度和羅卜快跑早已在無人出租車領域獨佔鰲頭。

不過,雖然說科技進步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可如果將來人工智能真的取代人類,那麼無數人都將會面臨失業,彼時人類對人工智能是否會有新的定義?

腦機接口

腦機接口通俗點講就是,在人腦和外部機器中間建立一個橋樑,當腦子中默默想着要關燈的時候,外部的腦機接口技術就能收到這個想法,然後去幫你把燈關掉。

現在的腦機接口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第一個是非侵入式的,這種是不需要將電極植入腦部的,而是附着到頭皮上。

第二種是半侵入式的,將電極植入到頭皮下,但不需要穿透大腦皮層;第三種便是侵入式,這種需要通過開顱手術將電極植入到大腦皮層,方便採集高質量的腦電信號。

這項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1973年,當時一位計算機科學的教授提出了這個觀點,後來隨着科技的進步,腦機接口技術正式進入到了爆發期。

如今“腦機接口”技術主要應用於醫療領域,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芯片已經成功救助了三名患者,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幫助盲人患者或者是失去視神經的人,可以讓他們看到紫外線甚至是紅外線下的東西。

如果這項技術實現大範圍的應用,或許大家都能成為“超級人類”,屆時科幻大片中的場景將不再是幻想,人類將會迎來新的一輪“自我進化”。

只不過,如果這項技術真的在未來能改變人類,那麼普通人生活的意義又是什麼?

擎天柱機器人

馬斯克將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擎天柱”稱為“歷史上最重要的產品”,光手部關節就有22個,使用起來十分靈活。

同時他還透露了自己的一個計劃,在新的一年他將會生產上千台左右的“擎天柱”,到2026年還會實現十倍以上的增長。

如果按照這個速度持續增長的話,在未來的市場中,機器人保姆、機器人管家、機器人服務員可能隨處可見。

馬斯克預計,當機器人開始普遍的時候,生產成本肯定會不斷下降,到時候人人都可以擁有一個機器人夥伴。

當然,在這個領域中國自然也不會落後,在2024年機器人大會上,中國推出了很多新品,各種類型的機器人應有盡有,未來,中國在這一領域也會掌握更多的優勢和話語權。

如今,無論在哪個方面,AI都成為了人類身邊必不可少的存在,很多人預測人類可能會被AI和機器人取代,如果這件事情真的發生,人類何去何從可能會成為一個大問題。

科技的進步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固然能改變人類的生活,可同時也給人類帶去了很多潛在的威脅。

在未來,到底是人類掌控AI,還是AI凌駕於人類之上,這一切可能都是未知,但大家不妨試着想一想,最後到底是誰能更勝一籌?

參考資料:

智能駕駛商業化提速,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