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淺海貽貝立即搬家到南海千米深海

中國科學院青島能源所、中國科學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合作揭示淺海貽貝在深海極端環境的早期適應機制!

淺海貽貝在深海環境暴露下的快速適應機制。劉陽製圖



1月27日,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青島能源所”)獲悉,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深海極端環境與生命過程研究中心合作,通過將淺海貽貝放置於1119米深處的南海site-f冷泉,並原位固定採樣,解析了淺海貽貝在深海環境中的轉錄組和微生物組變化。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通訊-生物》。
在本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藉助潛水器和自主研發的原位固定裝置,開展了樣品的原位實驗、採集與固定,最大程度確保了淺海貽貝適應深海環境過程中宿主及環境微生物數據的真實性。
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研究人員系統解析了貽貝的深海環境適應策略。他們發現,淺海貽貝進化保守基因的表達譜在10天內逐步從淺海表達模式轉變為深海表達模式,呈現出深海貽貝的基因表達特徵。這種快速適應主要與應激反應、免疫防禦、穩態維持等機制密切相關,尤其體現在能量代謝相關基因的顯著調控變化上。
此外,淺海貽貝鰓組織的宏基因組數據表明,其微生物群落結構在適應深海環境的過程中也逐漸向深海近緣種的結構趨同。其中一個顯著特徵是深海貽貝的天然特異性共生菌——甲烷氧化菌,逐步在淺海貽貝的鰓組織中富集。同時,參與免疫識別和內吞作用的宿主基因表達模式與甲烷氧化菌的丰度高度相關。
這項研究為深入理解生物在深海環境中的早期適應機制及微生物群落動態變化提供了全新視角。研究揭示了進化保守基因與微生物群落變化在適應極端環境中的協同作用,並為闡明宿主-環境微生物共生關係的形成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 信息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宋迎迎 原題:研究團隊合作揭示淺海貽貝在深海極端環境的早期適應機制

    轉載請註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