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關”起來,我國有多拼?已進行到最後一步

中國成功拿下塔克拉瑪干沙漠

2024年11月28日,隨着最後一顆玫瑰花苗種下,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幹完成鎖邊合龍。人定勝天!歷經46年,我國終於拿下這難啃的“硬骨頭”,將這條會移動的沙漠巨龍鎖在綠色的屏障中。那麼,我國是如何成功治沙的?

咆哮的巨龍:塔克拉瑪干沙漠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它形成於530萬年前上新世初期,東西長1000千米,南北寬400千米,總面積高達33萬平方千米。

在這裡,暖溫帶乾旱氣候使得沙漠年平均降水不到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發量卻高達2500-3400毫米。這是什麼概念呢?

中國全年平均降水量為642.8毫米,蒸發量為1005.4-1011.1毫米,才有了人們和動植物適宜生存的環境。而塔克拉瑪干沙漠蒸發量幾乎是降水量的幾十倍,再加上夏季北風和西北風肆虐,這就導致,近一千年以來,整個沙漠向南移動了100千米。絲綢之路沿線諸多古國逐漸消失的原因,就在於此。

因此,為了控制住這條不斷流動的沙漠巨龍,不讓它進一步侵蝕南部集中的縣落。1978年,我國就啟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計劃建造綠色長城將沙漠困在中間,以防它再亂跑。

該綠色阻沙防護帶‌全長3046公里,歷經46年的努力,到了2024年年底,終於完成了最後285公里的鎖邊任務。‌那麼,我國是如何打贏這場長期攻堅戰的?

中國如何成功治沙

主要分為三種方式:光伏治沙、工程固沙、生物治沙


首先,光伏發電我們都知道,還是一個道理,光伏治沙就是將光伏發電技術和沙漠治理理念相結合。把藍色的光伏板放在沙漠,不僅能充分吸收太陽能發電,還能剛好能起到一定的遮擋的作用。光伏板阻隔陽光和大風後,就能減少地表水分的蒸發,並同時保護板下的土壤環境。

之後,在這裡種下沙生植物或是農業作物,植被的覆蓋就能增加地表的粗糙度,從而降低地面的風速,減少風沙流對地表的吹蝕。其次,植物在生長後就會在地下形成一層根系網絡,從而固定住周邊的土壤,進一步達到防風固沙的效果。

同時,植物葉子和枝幹分泌出的一些油脂以及蠟質物質,能進一步增加植物表面的摩擦力。並且植物還能產生水楊酸苯甲酸等化合物,抑制沙子的流動性,起到固沙的效果。由此“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簡直是一舉兩得。

工程治沙,是生物治沙的先期輔助措施,顧名思義,也就是通過設置地面工程來固定流沙。在迎風坡使用稻草、黏土等材料鋪設沙障,阻擋風沙的擴散。

最後的生物治沙則是像打農藥一樣,先將沙丘推平,然後在沙漠表面噴洒一種液體。這種液體由10多種具有治沙功效的沙漠綠藻組合而成,在降水後,就能快速繁衍,只需要幾個月,就能在表面形成幾厘米到十幾厘米的結皮,從而固定沙面。

此外,治沙工程還引入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藉助其定位技術和遙感技術,無人機能精準識別飛行路線和播種區域,在高效完成播種任務的同時,還能實時監測治理效果,北斗衛星高精度、全天候、全球覆蓋的升級,也進一步提高了治沙效率。

由此,在治理人員共同的努力下,綠色屏障終於合龍,完成了幾代人的夙願。這場沙漠邊緣阻擊戰,確實打得漂亮!



【參考文獻】

[1]閆洪碩,馮連勇.基於能源投入回報方法的光伏治沙模式綜合效益分析[J].生態經濟, 2020.

[2]方向傑.光伏治沙模式在防沙治沙可持續發展規劃中的應用[J].農業災害研究, 2023.

[3]艾尼瓦爾·艾白都拉, and 亞力坤·牙生. "一種便攜式沙漠藻生物治沙噴洒裝置.", CN210395311U. 2020.

[4]牟瑞.低覆蓋度治沙和工程與生物治沙模式相結合在荒漠化治理中的探索應用[J].林業勞動安全, 2019.

[5] 木扎帕爾·艾爾肯江.對打好三北工程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思考[J].防護林科技,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