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國——將主導下一階段的綠色創新》

聲明:本文在2024年11月20日《經濟學人》雜誌文章“China hopes to dominate the next phase of green innovation”基礎上進行編譯,略有改動。如有違法侵權,將第一時間刪除。


近年來,中國在綠色技術方面取得革命性進展。在政府慷慨補貼和激烈競爭的推動下,中國企業找到了高效且成本更為低廉的方式生產太陽能電池板、電池和電動汽車。如今,中國主導着這三種產品的全球生產。廉價的中國技術正在全球迅速推廣,有助於在電力生產、公路運輸等方面實現脫碳。

然而,綠色創新的下一階段則更加棘手。水泥廠、化工廠和鋼廠都是碳排放大戶,它們需要巨大的熱量才能運轉,而燃燒化石燃料仍然是提供熱量的最實用方式。與此同時,大型船舶和飛機很難用電池供電。減少這些所謂“難以減排”行業的排放可能需要新技術。因此,到2025年,中國企業將越來越多地嘗試開發這方面的新技術。

一種方法是在工廠排放的碳進入大氣之前將其捕獲並儲存起來。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問題是如何以足夠低的成本實現這一目標,以促進廣泛採用。中國科學家在“碳捕獲和儲存”(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方法方面申請的專利數量是美國同行的三倍。2024年,科技巨頭騰訊投資1億元人民幣(1400萬美元)用於十幾種前景看好的CCS技術。國有企業中國能源投資公司(China Energy Investment)正在一家化工廠建設一個示範性的CCS項目,以期實現到2025年底達到每年捕獲100萬噸碳的目標。

氫能是另一個重點領域。它可用於加熱鋼廠或為卡車提供動力,且不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難點在於以清潔的方式生產氫氣(製造所謂的“綠氫”),而不是使用化石燃料(“棕氫”)。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為一種稱為電解器的機器提供動力,電解器的作用是將水分子分解為氫氣和氧氣。但目前以這種方式生產的氫氣對於大多數商業用途來說其成本仍然過於昂貴。

中國在降低成本方面處於有利地位。中國已經生產了全球約40%的電解器,而且生產成本低於競爭對手。由於多年來在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上的投入,中國還擁有充足的可再生能源。內蒙古是中國北部的一個廣闊地區,擁有豐富的風能和陽光,計劃在2025年生產48萬噸綠氫——與中國生產的棕氫相比,這個數字並不算多,但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印度和巴西等其他國家也希望成為綠色氫能超級大國。但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技能將進一步推動這一進程。官員們正在修建管道,將氫氣輸送到工業中心。深圳是中國南部的一個科技中心,已經擁有一批氫動力公交車。到2025年底,深圳希望成為中國的“氫能之都”,為這一新興行業制定國際標準

這些項目的成功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中國計划到2060年消除凈排放,實現碳中和。但中國鋼鐵行業的鋼鐵產量相當於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中國化工和造船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然而,這些新的綠色技術不僅對國內市場具有吸引力,還將創造寶貴的新出口市場。中國在這些領域的進步將引起其貿易夥伴的更多怨言。西方公司已經在努力與中國現有的綠色技術競爭。一些人擔心全球能源轉型過於依賴中國。這種依賴可能很快就會變得更加嚴重。■(本文結束)


更多內容,歡迎閱讀:

特稿:《展望2025——哪些是中國的未來之城?》

特稿:《展望2025——中國能否將老齡轉化為經濟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