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國之重器”?白春禮院士在武大詳細解讀

極目新聞記者 柯稱

實習生 劉秋妤

“不同於一般的科研儀器中心或平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量大、投資大、能力強、技術複雜先進、生命周期長,具有明確的科學目標。”6月1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受邀參加武漢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成立儀式後,做客“珞珈講壇”,以“國之重器與科技創新”為主題帶來了一場專題講座。

“大科學裝置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包括專用設施、公共實驗平台和公共基礎設施。”白春禮院士首先介紹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發展態勢。他表示,我國布局建設的77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34個已建成運行,部分設施邁入全球第一方陣。其中,“中國天眼”fast便是例證之一。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球面射電望遠鏡,其巨大的接收面積達到了驚人的25萬平方米。

這究竟有多麼大呢?白春禮院士幽默地表示,“fast坐落於風景秀麗的貴州省。大家都知道茅台是貴州特產,所以有人算了一下,如果用茅台酒來填滿fast,那麼其容量足以讓全世界每個人都能分享到四瓶。”

愛因斯坦曾言:“未來科學的發展,無非是繼續向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進軍。”白春禮院士表示,國之重器便是研究宏觀和微觀世界的利器。包括暗物質暗能量研究、黑洞研究,宇宙、天體、宇宙生命起源等,這些方向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可以使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實現重大飛躍,引發新的物理學革命,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堅實支撐。例如,“太極一號”衛星實現了我國迄今為止最高精度的空間激光干涉測量,使我國的引力波研究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在世界屋脊的屋脊,聆聽宇宙初啼。”

此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具有輻射帶動和產業集聚效應,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新引擎。今年5月,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探索二號”科考船完成了一次歷時14天的科考航次。在這次航次中,白春禮院士不僅以科學家的身份全程參與,還親自隨“奮鬥者”號執行了深潛任務。他在水下進行了超過9個半小時的科考工作,成功下潛至7500米深的海域,成為迄今為止到達這一深度的最年長科學家。“本航次深淵實驗站的海底長期駐留試驗,既對系列關鍵技術進行了驗證,也為後續利用深淵實驗站開展新型深海科考應用奠定重要基礎。”白春禮院士說。

白春禮院士接着講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自然災害應對、環境污染治理等重大社會問題的處理上,展現了建設性貢獻。例如,2013年10月,澳大利亞森林大火,我國利用遙感衛星實時監測火情及蔓延趨勢,將分析結果和衛星數據提供給澳方。同年12月,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致信,表示“中國科學院提供的評估及時、高質,受到澳大利亞政府高層決策者以及救援人員的高度評價。”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還對培養凝聚人才和促進國際科技合作,具有獨特的作用。”白春禮院士舉例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集聚和培養了一支400餘人的高水平工程和科研團隊,還包括大批青年學生,吸引了大批國內外用戶。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歐盟、中國、韓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和美國7個成員國聯合建設。加入iter計劃,我國逐漸走向世界聚變舞台的中心。

白春禮院士總結道,“面向未來,只有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才有可能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期,實現從跟跑到並行甚至領跑的跨越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武漢大學供圖)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