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億年前的木化石群 一把打開植物秘密的“鑰匙”

在山西省陽泉市水泉溝村和蔭營鎮一帶,有一個3.1億年前的木化石群。2022年開始,科研人員就持續在這裡進行發掘、研究。

近日,他們新發現了大量鱗木類化石,這也是目前我國古生物化石發掘中保存最完整的鱗木礦化標本。

鱗木,是生活在古生代晚期的一種已滅絕的遠古石松綱植物。

鱗木化石排列方式為何各不相同?

總台記者 崔肖冉:這兩塊就是剛從發掘現場採集的鱗木化石,用手摸一下,一片挨着一片,凹凸不平。我們還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它們的排列方式各不相同,一個是豎著的,而另一個是橫着的。

陽泉市地質災害防治中心工作人員 白志君:不同排列方式反映出不同的鱗木種類,反映了當時鱗木的多樣性

這兩件鱗木化石,一個呈平面,一個呈立體形態。平面這件化石當時埋藏條件不好,已經變成一層煤炭了。這件立體的保存環境很特殊,是在半鹹水的鹽水裡,隔絕了腐爛的過程,被礦物質填充,形成了鈣化的鱗木化石。目前國內就沒有找到這麼好的,這也是陽泉石炭紀礦化木化石的一個珍貴之處。

據了解,此次發現的近十種鱗木類化石,都集中在距今3.1億~2.9億年之間,也就是石炭紀,這是地球上形成大規模茂密森林並孕育煤炭資源的重要時期。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所長 王軍:目前為止國內發現的最完整的鱗木礦化標本,首先是科學上的價值,比如說人們都知道煤是植物形成的,那究竟是什麼植物形成的,傳統上這些標本的保存讓我們研究的深度達不到。那麼現在這種化石材料就能明明確確、清清楚楚地展示這個物種是什麼物種。

不戴手套觸摸 會破壞古生物化石嗎?

有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記者和科研人員觸摸古生物化石都沒戴手套,這樣會破壞化石嗎?

專家表示,古生物科考和文物考古不同,文物大多保存在鬆軟的土層,而化石保存在堅硬的岩層。由於文物年代較近,可以做碳-14測年,或檢測物質組成,一些文物也容易受到汗液的侵蝕,所以觸摸時要佩戴手套。而古生物化石在地下埋藏較久,本身已經是岩石,清理雜土或者膠水加固時,佩戴手套會操作不便。所以接觸古生物化石時不需要佩戴手套。

一棵倒伏的大樹竟能推測出大海的方向?

在山西陽泉3.1億年前的木化石群發掘現場,科研人員還發現了目前國內個體最大的科達類木化石,距今約2.95億年。那麼,科達是一種什麼植物? 科達類木化石又有哪些科考價值呢?

據了解,科達是一類已經絕滅的裸子植物,多為高大的喬木,也是重要的可以形成煤炭的植物。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通過相關復原技術,推測這株科達木在當時大約有43.5米高。專家介紹,這棵樹倒的方向朝東,反映了當時水流的方向是由西向東,推測當時大海可能就在陽泉東南方向。

顯微鏡下木化石長啥樣?

除了樹木的種類,木化石群還揭開了3.1億年前植物的哪些秘密?研究人員使用顯微鏡,將鱗木類化石、科達類木化石的內部微觀結構放大數百倍,又將有哪些細節展現在我們面前呢?

陽泉市地質災害防治中心工作人員 白志君:這是距今3.1億年前的鱗木化石,顯微鏡下看,它保留了樹木髓部的木質結構,以往對國內鱗木結構的了解並不清楚,這個髓部結構都保存得特別清楚。現在科學家正在實驗室里進一步開展它的研究工作。

據了解,中科院對陽泉3.1億年前木化石群進一步研究分析後,科研人員在樹木內部發現了數量可觀、結構精美的化石真菌和大量疑似甲蟎糞便的化石;而且還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紮根在另一種樹木內部的“哺育木”現象。

AI復原 鱗木和科達樹長啥樣?

3.1億年前的樹木到底長啥樣?記者依據科研人員提供的相關數據信息和參考圖,通過AI技術復原了3.1億年前的鱗木和科達樹的樹榦。

總台記者 崔肖冉:我現在穿越到了3.1億年前的一棵科達木前。這是樹榦最粗的地方,大概是我腰圍的4倍,而它的高度竟然達到43.5米,是我身高的25倍。

接下來我又穿越到3.1億年前一片鱗木中,漫步在10米高的喬木林,來一場夢幻旅行。

來源丨央視新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