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預警!超大地磁暴發生了!今天將有強擾動

超大地磁暴發生了。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11日09時發布地磁暴紅色預警:北京時間2024年05月10日23時起發生地磁暴,最大級別達到超大地磁暴(kp=9)水平,預計未來24小時,磁暴過程仍將持續,後續仍可能發生大地磁暴。


受地磁暴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電離層將會出現擾動,短波通信和導航定位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高層大氣密度顯著增加,將導致低軌衛星軌道衰減加劇。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將密切跟蹤事件發展,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

5月以來,隨着太陽日面上大的黑子群相繼出現,太陽持續劇烈爆發,短短一周,爆發了10個x級耀斑和60餘個m級耀斑,爆發強度和頻次歷史罕見。


大地磁暴發生時,在高緯度地區,美麗的極光現象也將會再次出現。

這是攝影師@jeff的星空之旅 今晨在新疆阿勒泰拍攝到的極光,一起進入舞動的極光世界:

什麼是地磁暴?


作為最典型的太陽爆發活動,一次日冕物質拋射過程能將數以億噸計的太陽物質以數百千米每秒的高速拋離太陽表面,不光是巨大質量與速度匯聚成的動能,它們還攜帶着太陽強大的磁場能,一旦命中地球,就會引發地磁場方向與大小的變化,即地磁暴。


隨着磁暴活動的逐漸加強,地球高層大氣被不斷加熱,進而膨脹並擴散至更高的空間中,這給航天器在軌飛行製造了額外的阻力,產生類似拖拽的減速作用,降低航天器軌道高度,而高度的降低對應着更加稠密的大氣環境,會進一步帶來更大的飛行阻力,這樣就形成了飛行速度減慢——高度降低——阻力更大——進一步減速——高度更快降低的惡性循環,給航天器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


地磁暴會對我們的生活
產生哪些影響?
在地球上,地磁暴帶來的最直觀影響就是極光。當地磁暴發生時,地磁中的帶電粒子會沿着磁力線進入地球的大氣層中,導致大氣層分子與原子之間碰撞激發產生熒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極光。

據媒體報道,受上次地磁暴影響,就在3月25日凌晨,我國內蒙古根河市出現極光!



據媒體報道,此前受地磁暴影響,2023年12月1日晚,我國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等地均出現極光活動,甚至北京都有清晰的極光目擊和觀測記錄。


  • 高能粒子流衝擊大氣+擾動磁場,導航、衛星受影響

剛剛我們說地磁暴代表着地球受到衝擊,從而引發磁場變化,因此,磁極附近的高緯度區域地面會因為磁場的快速變化進一步激發感應電流,並對當地電網等產生一定影響。高緯度區域地磁導航、衛星導航和低頻無線電波導航等也會受到明顯干擾。

此外,高能粒子流和地磁擾動同樣對空間站、衛星的電氣元件工作、飛行姿態等產生影響。甚至對於部分低軌道航天器而言,地磁擾動會引起大氣密度變化、大氣阻力增加,使得軌道高度下降,影響衛星壽命。

2022年初,馬斯克的“星鏈”發射到200多公里的高度,當時正好地球發生了一次小的地磁暴,軌道大氣密度增加了,導致星鏈公司有38顆衛星入軌失敗,在大氣層墜毀。

  • 擾亂判斷 這些動物可能會“迷路”

地磁暴這種強烈的地磁活動可能會影響動物的遷徙和導航能力,比如信鴿、海龜這類靠地磁場來感應方向的動物。當磁場發生紊亂時,就會導致它們的行進、遷移路線發生改變。

  • 影響電力系統


磁場擾動會產生電流,這種電流被稱為感生電流。感生電流在長距離的輸電網絡里會形成相對較大的電流,可能會對變壓器產生影響。


比如在1989年的一次大地磁暴中,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處變壓器就受到感生電流的影響被燒毀了。不過,我國屬於中低緯度國家,受到地磁暴的影響沒有北美地區那麼大。而且近幾十年來,我國電力部門對地磁暴也做了很多防護措施,目前從觀測到的結果來看,地磁暴對我們的輸電安全影響不大。


地磁暴會影響人體健康嗎?

此前,不少網友開玩笑說,自己頭疼、身體不舒服,都是受地磁暴的影響。



真是如此嗎?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學裝置研究院的兼職專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戎昭金的解答,恐怕要讓大家“失望”了。


事實上,地磁暴對人體健康不會產生顯著影響。“地球磁場是一個保護層,有了地球磁場,太陽活動就不會直接作用於地球表面,很多能量和物質都被磁場擋住了。”戎昭金打了個比方,地球磁場就像是免疫系統,地磁暴是一種對太陽物質的“免疫反應”。


比如,針對植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臟起搏器,樹蘭(杭州)醫院心血管內科嚴來興副主任醫師表示,目前沒有研究表明地磁暴會影響起搏器的正常使用。“現代起搏器都有一定的抗干擾性,比如起搏器的鈦合金外殼、雙極導線、饋通濾波器都有先進的電磁屏蔽技術,可以幫助其降低電磁敏感性。”


“另外,拿核磁共振來說,磁共振‘自帶’屏蔽設備,可以防止電磁干擾。”浙大二院臨床醫學工程部主任褚永華說。記者從杭州多家醫院放射科了解到,目前各項醫療檢查均照常進行,此前也沒有遇到過地磁暴影響醫療設備導致其發生故障或者數據誤差的問題。


“預知”地磁暴,來看“羲和號”

由於地磁暴帶來的種種影響,預測地磁暴、觀測太陽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2021年,我國發射了首顆太陽探測試驗衛星——“羲和號”,可用於觀測太陽大氣活動、對地磁暴進行預警,以便及時做好預防措施。

△“羲和號”

“羲和號”上搭載了太陽hɑ成像光譜儀,可以探測到hɑ(氫阿爾法)譜線,對太陽進行掃描拍照。hɑ譜線是太陽活動在低層大氣里響應最強的一種譜線,它可以直觀地反映出太陽爆發的源區特徵,有助於科學家正確掌握太陽爆發的物理機制。

我們看到的這張圖片,就是來自“羲和號”的“報告”。


太陽有沒有發脾氣
“羲和號”盯着呢

昆明信息港整理編輯
來源:@國家預警發布、@央視新聞、南方都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