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宇宙”,先生很忙|文化觀察

這幾年,東坡先生很忙,他的傳奇人生,正在戲劇舞台上熠熠生輝。

4月27日晚,夜幕低垂,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掌聲如潮,四川人藝原創話劇《蘇母》在這裡首演。這是一個關於妻子與母親的故事,默默付出、識見高絕的蘇母程夫人,用她的愛與智慧,為蘇軾、蘇轍的成長鋪就了堅實的基石。

四川人藝原創話劇《蘇母》演齣劇照

在幾天前的4月25日,蘇軾還作為四川“特產”,遊了一趟太空。執行神舟十八號飛行任務的川籍航天員葉光富,攜帶根據川劇《夢回東坡》中的“蘇東坡”形象製作的文創皮影升空,“矢志空天報國,逐夢浩瀚蒼穹”的美好祝福,讓“東坡宇宙”的邊界拓展到前所未有的廣度。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東坡的魅力有多大?即使歲月千年,這位在詩、詞、賦、書、畫等領域皆有極高造詣的“千年英雄”,仍如滔滔江水,激蕩着我們的心弦。他以卓越的才華和深邃的人生智慧,成為無數人心中的“國民偶像”。

川人川話演川味東坡,到底有啥特別之處?舞台上,“四川造”的蘇戲,蘇東坡的宦途起落、詩歌情感都能入戲。不僅親情、愛情、友情一個不少,就連他的家鄉話、他的好吃嘴,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

同樣由四川人藝創排演出的話劇《蘇東坡》,就創造性地融入了川劇的“幫腔”,以及戲曲中的“串場人”角色,讓這位歲月長河中的“千古明星”,帶着獨有的風流與才情來到了觀眾身邊。一邊是古人古事的上演,一邊是今人今論的穿插,他的親情、愛情、友情、君臣之情,他的宦途與詩路,在舞台上交織成了蘇東坡豐富多彩的人生畫卷。

《蘇母》中,那些帶有巴蜀元素的方言台詞,如“他就是個耍家”“跑得脫,馬腦殼”“這個經濟條件好惱火哦”等,以及那些愛擺龍門陣的“吃瓜”群像,四川人的幽默詼諧,讓觀眾粲然捧腹、前俯後仰。舞台上,程夫人和蘇洵的川劇形象,展示了藝術融合創新的無窮魅力。

“夢裡尋他千百度,難做逝川一艄公。”四川省川劇院經典川劇《夢回東坡》則帶領觀眾跟着東坡先生大夢一場。夢裡有充滿川味兒的詩詞歌賦,有高亢激越的戲曲唱腔,有翩若驚鴻的戲曲身段。隨着劇情推進,觀眾穿越時空,目睹歷史長河裡蘇東坡那依舊挺拔的身影,感受他的豪放、豁達、柔情、悲戚……

川劇《夢回東坡》演齣劇照

《夢回東坡》還特意描繪了他在儋州烹制海鮮的美食家形象。“可燒烤可油煎,要加豆瓣就要到四川,放點姜蔥放點蒜,莫放花椒只放鹽,煮久了就咬不爛。生吃它的味道更加鮮,鮮、鮮、鮮的那個鮮,海鮮吶,蘇東坡拿它下酒、出詩篇。”一曲《生蚝歌》,把蘇東坡的“好吃嘴”形象演繹得栩栩如生,唱得大家“口水牽線線”,忍俊不禁。

前不久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任導演的話劇《蘇堤春曉》,著名編導、舞蹈家沈偉執導的現代舞詩劇《詩憶東坡》接力上演,6月16日,成都又將上演二十四伎樂戲劇國風音樂會《宋遇東坡》……近來,蘇東坡成了舞台上當仁不讓的“大男主”。難怪有人會驚呼:“蘇戲”,已經成為一種門類了嗎?

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蘇東坡不一樣——他完全可能是一位讀者讀一千句東坡詩,就能找到一千個蘇東坡。

蘇軾是誰?在作家林語堂所寫的《蘇東坡傳》中,他說“蘇軾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作為一位精於詩詞、散文、書畫,同時又關心民生疾苦的人物,蘇軾很難被定義。

既有為官、做人等思想內涵,又有“追星”、思妻、愛美食等煙火氣息,這樣活生生的蘇東坡,怎麼可能不收穫越來越多的“蘇迷”之心?

蘇東坡是活生生的人,“蘇戲”連台,也要將他的“鮮活”方方面面呈現出來。觀眾走進了“東坡宇宙”,也就真正走近了東坡。

走進“東坡宇宙”,首先是走進他的年代。蘇東坡所生活的北宋,是一個文治昌隆的年代,士人群體普遍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點茶、焚香、掛畫、插花的風雅“四藝”……誕生於這樣一個社會文化環境之中的蘇軾,也通過其高尚、博學、雅志、樂觀、豁達、為民的千面人生,活成了中國古代文化史中一位難得的“全才”。他的時代,他在時代中的際遇,是我們理解東坡的入口。

走進“東坡宇宙”,也可以嘗試走近東坡的身邊人。蘇東坡一生,遇到過很多閃閃發光的人物,本身就可以成為新的“大主角”。他與佛印禪師之間的深厚友誼、與妻子王弗的深篤愛情、與兒子蘇邁的父子情深、與章惇的恩怨情仇……有親人之愛,有知己之聲,也有好友背叛……這樣的故事,怎能不鮮活?這樣的作品,怎能不打動人心?

“東坡宇宙”,用多樣的方式把蘇東坡的文化精神講透、內涵說透,針對不同人群全覆蓋。有話劇《蘇題春曉》,有動畫片《少年東坡傳奇》,有全息投影《你好,蘇東坡》、沉浸式全息劇場《夢回嶺南》……關於蘇東坡文藝作品的開發,已經很多,還可以更多。展現優良家風、砥礪濟民初心,聯動多媒體技術和蘇東坡所經歷的全國各地,蘇東坡這個“宇宙”,可開發的還有一片星辰大海。

古卷無聲,偉大的東坡在當下依然對我們“說話”。

蘇軾是古人,卻還“活”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東坡的詩文參與了漢語的成長和結構的美化,流淌在中文的血液里,已近千年。使用中文的我們,在閱讀里與東坡對話,與東坡為友。人們讀東坡,寫東坡,到東坡故里給他過生日,到他留下足跡的大地上尋找東坡。

2024年1月,蘇東坡誕辰987周年,市民在“壽蘇會”活動現場。

人們愛他、讀他,以東坡精神澆自己內心之塊壘。據不完全統計,現代人關於東坡的各種傳記,不亞百種。東坡從困頓、誤解、傷害中突圍自我,成為大寫之人的精神奧秘:曠達、樂觀,是“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的仁恕大愛,與天下人為友,不記恨。東坡成了鏡像,讀他,約等於攬鏡自照,看見自己的不足,獲得光照,汲取更新的力量。

比如當誦讀《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感受曠達、樂觀,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感覺自己也得到了提升。

這樣的文字讀來唇齒生香,精神暢旺。未來,我們或許可以期待,以《赤壁賦》里的曠達精神為宗旨,開發實景劇。在清風徐來的月明之夜,我們泛舟赤壁,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體驗“不知東方之既白”的境界。

蘇軾的世界之廣,學界稱之為“蘇海”。一片海洋需要陸地的堅定依託和有力支撐。如果蘇軾是海洋,他生活的北宋,那些滋養過他的家庭,父母、師長、兄弟,就是大陸。在眉山,三蘇被一起尊重。除了有蘇軾公園,還有蘇洵公園、蘇轍公園,以及蘇母公園。

“蘇海”之闊,值得現代藝術媒介的多方挖掘和表達。實景劇、電影、音樂、戲劇、舞蹈……藝術形式似乎不能窮盡東坡,東坡是一種呼吸,是我們日常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漢語在,東坡的詩文就在,東坡就在。

撰文/荀超 成博 張傑 劉志傑

編輯/馬艷琳 責編/謝夢 審核/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