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躋身“國際濕地城市”後這一年

大皖新聞訊初春時節,黃陂湖生態濕地內,蘆葦隨風搖曳,水天一色,候鳥翔集,時不時還能聽到鳥兒的鳴叫聲。世界濕地日剛過,合肥公布了巢湖鳥類調查最新數據,珍稀鳥類和新鳥種都有增加,這得益於合肥長期對濕地保護的重視和付出。

2022年11月,合肥入選國際濕地城市,一年多來,合肥又做了哪些努力,帶來什麼變化?2月28日上午,大皖新聞記者採訪了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等相關部門。

濕地植物物種和沿岸有記錄鳥類越來越多

獲評國際濕地城市,這是對合肥濕地保護成績的認可。之後一年,在持續推進濕地保護的同時,合肥又付出了哪些努力?

十八聯圩生態濕地。

“首先是強化濕地維護管養,實施環巢湖十大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每年合肥市拿出8000多萬資金用於濕地管養。”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濕地管理處三級主任科員谷勇說,他們還堅持開展生態監測,掌握濕地水質凈化、濕地環境變化、生物多樣性變化等關鍵指標,對濕地修復成效進行科學評估。

經過一年多持續有效的管養,合肥的濕地生態功能進一步提升。谷勇告訴記者,2023年,合肥市進一步完善濕地進出水設施,建立水位調控機制,完成廬江尾河、棲鳳洲、巢湖半島、柘皋河和槐林濕地提升工程,栽植食源性植物共14000株。

濕地修復成效需要生態監測數據證明和支撐。記者了解到,通過2021-2023年連續3年監測顯示,濕地植物物種和沿岸有記錄鳥類均有顯著提升。環湖濕地維管束植物達708種;沿岸有記錄鳥類達到35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54種,IUCN受脅鳥類18種。

全社會共同關注、了解和參與保護濕地

2022年,合肥全面建成環巢湖十大濕地,修復恢復濕地面積6.5萬畝,還新增了“國際濕地城市”這張世界級名片。不僅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市民、遊客們逐漸關注濕地,相關部門更是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利用工作。

2023年,合肥藉助高等院校科研力量,開展濕地基礎研究。“我們圍繞濕地修復後的生態功能、濕地環境質量、物種多樣性、濕地景觀等指標,持續開展環湖濕地生態監測工作,為濕地管理利用提供科學決策依據。”谷勇說。

實際上,濕地的修復和保護對改善人居環境、支撐城鄉經濟發展有着重要作用。谷勇介紹,“進行土地流轉,除了土地流轉費用,還聘請上岸漁民或者周邊居民進行衛生清掃或者濕地巡護等,因為是生態保護工作,也有一定收入,他們是樂意參與的,從而也帶動了就業。”

為了讓更多人關注濕地、了解濕地、共同參與保護濕地,合肥市還聯合阿拉善SEE等社會公益組織開展濕地科普宣教活動,普及濕地生態系統基礎知識,介紹濕地的生態功能和生態服務,從而培養人們參與濕地保護的行為習慣。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去年合肥主要採用圖片展覽、展板尋寶、知識問答競賽、倡議打卡、守護濕地飛行棋互動遊戲等形式,開展主題日及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共25場次,培育濕地保護志願者700名,濕地友好社區13個,濕地友好學校10所。

因地制宜利用濕地,經濟價值逐漸凸顯

合肥數十年如一日地推進濕地修復,充分發揮濕地群多種生態功能,生物生境明顯改善。接下來,如何在濕地保護的基礎上實現有效利用,則是合肥重點需要破解的難題。

首先,合肥將繼續落實市人大濕地保護法執法檢查審議意見,完善濕地管理制度機制。“我們將啟動《合肥市濕地保護與發展規劃》修編來明確路徑,還會召開濕地保護聯席會議,增強部門之間工作聯繫和協同。”

此外,谷勇表示,建立濕地專家諮詢機制對於濕地的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接下來,合肥將組建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為全市濕地保護管理及利用工作提供諮詢和支持服務。進一步落實名錄管理制度,在分析研判全市濕地保護現狀的基礎上,對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濕地,發布一般濕地名錄,明確保護範圍和邊界。

十八聯圩生態濕地。

合肥將持續推進濕地管養,重點圍繞濕地“水”、“草”、“鳥”等關鍵指標做文章,完善濕地水位調控機制、暢通濕地水系循環、強化濕地水生植物管養、加強濕地鳥類保護,不斷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

近年來,合肥也因地制宜開展濕地利用,探索濕地+生態休閑體驗,在守住環保、安全底線前提下,適當布置休憩桌椅、生態廁所等便民設施,完善相關基礎設施,以點帶面,為群眾提供更多生態服務空間和產品。

谷勇坦言,目前合肥濕地價值轉化路徑尚未成熟,今後將繼續學習先進,組織專家共同研討加快推進十大濕地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明確濕地高質量發展特色定位,做深濕地經濟“大文章”,實現環巢湖十大濕地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打響“國際濕地城市”品牌。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 (受訪者供圖)

編輯 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