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平頭哥”蜜獾為何如此囂張?獅子毒蛇都不敢招惹它?

在多個視頻中,我們都能看到蜜獾正面怒懟獅子、鬣狗的畫面。

要知道,蜜獾平均體重僅有8~12公斤,卻敢跟獅子鬣狗叫板,因此,蜜獾被網友稱為“全球最勇猛的動物”,不僅取了個“平頭哥”的外號,還發明了“非洲亂不亂,平頭說了算”等這類詞句。

蜜獾到底有什麼真本事?

簡單了解下“蜜獾”

蜜獾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陸、阿拉伯半島和南亞,是鼬科蜜獾亞科唯一的物種,平均體重11.7千克,體長為60~70厘米,肩高25~30厘米。

從外形來看,蜜獾背部有一層白色的毛髮,平頭哥的稱號因此而來,蜜獾主要以爬蟲、螞蟻、野果、漿果為食,他們特別喜歡吃蜂蜜,由此得來“蜜獾”。

蜜獾生性兇猛,幼崽期會出現同類相殘的現象,成活率低於50%。

為什麼蜜獾能“馳騁”非洲大草原?

1.臭味

蜜獾在受到危險時,體內會散發出一股惡臭,方圓50米都非常濃郁,並且獅子、斑鬣狗等戰力高超的食肉動物,它們的嗅覺器官非常強大,但缺點也很明顯,一旦聞到臭味,那股味絕不好受。

獅子鬣狗的心態會崩潰,大草原上的水牛羚羊這麼多,難道今天這蜜獾非吃不可嗎?

既然不是非吃不可,那咱還是走吧。

2.厚厚的皮膚

蜜獾的毛髮很粗,在蜜獾吃蜂蜜時,面對大量蟄針,蜜獾都不帶害怕的,並且毛髮順滑,有時候被獅子一掌拍到,位置好的情況下,能卸掉很大一部分力道。

此外,蜜獾皮膚又厚又鬆弛,舉個例子,當獅子的利爪對着蜜獾的心臟攻擊時,蜜獾身體扭動,能讓被攻擊的皮膚避開心臟位置,受到致命傷的概率大幅度降低。

3.具備很強的抗毒性

網傳,蜜獾吃毒蛇就像吃辣條,就算被毒蛇咬中,蜜獾也能硬抗。

曾經在某個紀錄片中有這樣一段畫面,一隻蜜獾被黑曼巴咬中後,硬是在昏迷前把黑曼巴咬死,2小時後,蜜獾再次醒過來並且生龍活虎的吃着戰利品,完全看不出被毒素影響的痕迹。

的確如此,蜜獾體內的肌肉型煙鹼性乙酰膽鹼受體,很難與神經毒素結合,導致即便身中劇毒,蜜獾也能靠着強大的抗毒能力挺過去。

此外,有專家表示蜜獾之所以如此無畏,其中一方面在於它們凹透鏡結構的眼球,導致蜜獾看什麼動物都會變小一號,例如正常人看到的獅子體型是A,蜜獾眼中獅子的體型或許只有0.2A。

蜜獾:過度被神化的動物

事實的真相或許會顛覆你的認知,蜜獾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強,並且站穩腳跟的法寶,居然是“被嫌棄”。

從蜜獾的“菜單”可以看出,蜜獾和獅子、斑鬣狗等上層食肉動物之間並沒有衝突,所以蜜獾和絕大多數常見的食肉動物沒有矛盾。

在少數情況下,蜜獾被迫和獅子、鬣狗對戰,為什麼說是“被迫”?

因為蜜獾身材矮小,奔跑速度慢,咬合力低,靈活性差,面對強大的食肉動物,蜜獾根本跑不掉。

動物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既然蜜獾深知自己跑不掉,唯一的求生辦法就是對抗,也就是說,蜜獾是沒辦法才跟獅子鬣狗對抗的,主要突出它的“不好惹”,讓食肉動物對它產生反感。

此外,蜜獾全身上下的肉很少,要消滅一隻蜜獾,除了會被惡臭熏到外,萬一被這小傢伙的爪子給抓破了皮,傷口很容易感染,最後沒準因傷口感染而死亡。

既然食物菜單沒有衝突,再加上蜜獾沒多少肉,而獵殺一隻蜜獾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卻非常大。

曾有相關記錄,1隻母豹子花了52分鐘殺死一隻蜜獾,6隻獅子花了15分鐘,8隻亞成年獅子花了20分鐘。

簡而言之,獅子消耗了1000的能量值去獵殺一隻蜜獾,結果只得到了10點能量值,所以相比於野牛、羚羊等食草動物,蜜獾在獅子鬣狗眼中屬於被嫌棄的角色。

其實蜜獾是非常害怕獅子鬣狗的,從南非伊西曼格利索濕地公園觀測到的數據來看,當蜜獾聞到食肉動物的氣味時,會主動選擇避讓,甚至會躲進洞穴中,直到第二天才小心翼翼的出來。

至於蜜獾的抗毒性,其實也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強大,用大白話說,當蜜獾被毒蛇咬中時,如果毒液劑量小,昏睡期間解毒成功率較大,如果毒液劑量超標了,蜜獾照樣扛不住。

此外,蛇類的毒素有很多種,蜜獾進化的是非洲草原的抗毒性,假設為A,但遇到B、C、D、E等類型的毒素時,只要毒液劑量正常,蜜獾同樣會被毒死,所以此前有個話題,說把兩隻蜜獾空降到大連蛇島上,蜜獾要多久才能吃完所有毒蛇,答案顯而易見,蜜獾很快會被毒死。

現實的蜜獾只是普通生物,而我們口中的“平頭哥”,是網絡時代刻意剪輯的產物,理性看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