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的隱藏伴侶,神秘的復仇女神星,是否真的存在?

有天文學家認為我們的太陽系有兩顆恆星,也就是在太陽之外,還有一顆小質量的恆星定期回歸太陽系,每次都會擾亂小行星的軌道,讓它們撞上地球導致物種大滅絕。

這顆假想中的恆星被稱為復仇女神星,它的存在是基於一個事實的,那就是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絕大部分恆星都是雙星系統也就是一顆大質量恆星和一顆小質量恆星,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形成恆星的星雲本身質量就很大,所以最後會誕生一大一小兩顆恆星。

因此才有天文學家認為我們的太陽系也不能免俗,50億年前太陽星雲坍塌出太陽的同時,剩下的星雲物質應該也坍塌成了復仇女神星。

但如果它真的存在,現在在哪呢?

天文學家理查德·穆勒於1984年提出,一顆距離地球1.5光年的紅矮星可能是傳說中的復仇女神星,因為紅矮星就是位於太陽這種黃矮星之下的恆星,質量是恆星中最小的,很符合復仇女神星的定位,他認為地球歷史上的幾次物種滅絕事件,尤其是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事件就是因為這顆紅矮星抵達近日點,用引力干擾小行星帶,導致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引起的。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人員對太陽系周圍600光年範圍內的所有恆星進行了排查,結果發現它們都屬於雙星系統,唯獨太陽系看起來只有一顆恆星。

然而直到21世紀的今天,科學家也沒真正確認復仇女神星的存在,因為臨近的恆星都有自己的公轉軌道,和太陽系並不搭邊,而更遠的恆星的公轉周期又太長,不可能周期性回歸太陽系,所以現在有新的理論認為所謂的復仇女神星其實不是紅矮星,而是一顆光芒很微弱,甚至都不發光的棕矮星。

從恆星分類上看,棕矮星其實都不算恆星

它嚴格意義上來說來說是一種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天體,雖然它的質量一般都在木星質量的50倍以上,但這個質量還不足以讓它內部的氫元素發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因此棕矮星外表看上去就是一個超大號的木星,並且在緩慢向外輻射光和熱。

如果太陽的伴星是一顆棕矮星的話,一切似乎就說的通了,因為棕矮星的亮度很弱但引力又僅次於恆星,所以它周期性回歸太陽系的話,是有可能影響小行星帶內的穩定的,並且棕矮星在天文望遠鏡里很難發現,除了它抵近太陽系時造成的引力異常外,天文學家是很難在宇宙中發現這種天體的。

目前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是4.2光年外的比鄰星,但在數百萬年之內,同樣是紅矮星的格利澤710恆星就將更接近太陽系,雖然它肯定不是復仇女神星,但作為一顆恆星它也是有可能影響小行星帶,進而影響地球的。

總體來看

不論復仇女神星是否真的存在,天文學家都認為地球並不是人類文明永久的家園,因為只有在宇宙中各個星球開枝散葉,人類文明才能避免被小行星團滅的災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