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成猛禽“墳場”?山東這處國家級保護區,遍地是被擰下的頭!

千年鳥道”突然變成猛禽“墳場”,保護區里驚現大量被人擰下的腦袋、剪斷的翅膀,很顯然,在被人發現之前,這裡發生了無數令人震驚的“慘案”。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猛禽“墳場”

今年10月底,愛鳥人士在拍攝候鳥時,意外發現了一個驚人的場景:一片海島上,遍地是被捕鳥網殺死的猛禽,有的頭部被擰下,有的翅膀被剪斷,有的腹部被剖開,血肉模糊,慘不忍睹。

這片海島正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東煙台鳥島。

據統計,這次被盜獵的猛禽有白尾海雕白腹海雕灰面鵟鷹紅隼白眉鷹等,其中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灰面鵟鷹和紅隼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眉鷹是國際瀕危物種。

這些猛禽都是在春季從南方飛往北方的途中,在鳥島上停歇,卻遭到了盜獵者的殘酷殺戮。

盜獵者使用的就是粘鳥網,粘鳥網的網線很細,網眼很小,很難被鳥類發現,一旦撞到網上,翅膀和爪子會立刻被網線纏繞,越掙扎纏得越緊,最後要麼被勒死,要麼因為無法掙脫而餓死。

而在這裡,這些鳥死得更慘。

盜獵者會定期來“收割”,把鳥從網上解下來之後,就地擰下腦袋、割斷翅膀,開膛破肚做好處理,批量賣給非法售賣野味的餐廳。

對於這些被捕的候鳥來說,除了被吃的乾乾淨淨外,還有另外一種稍微體面些的死法,至少有個全屍,那就是充當寵物或商品,販賣給玩鷹隼的人。

煙台蓬萊一帶的“鷹把式”在全國都很出名,馴鷹固然是一種傳統文化,但其中能得到國家正式許可的人並不多,更多的是一些愛好者私下賞玩,卻不在乎自己得到一隻鷹的背後,有多少鷹在捕獵、運輸、販賣的過程中慘死。

甚至於自己明明無法提供能健康馴養鷹隼的生活條件,卻還要把猛禽關在骯髒窄小的籠子里,吃不新鮮的肉,連翅膀都無法張開。

10月27日猛禽“墳場”被曝光之後兩天,當地森林公安部門已經立案3起,刑拘2人,希望後續能有個好結果。

可能有人會疑惑,為什麼盜獵者會集中在這裡狩獵鳥類?這個地方又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同的猛禽和候鳥?這都是因為,山東長島正好位於全球候鳥遷徙的一條通道上。

在候鳥遷徙通道上偷獵有多殘忍?

每年春秋兩季,全球數百億的候鳥都會進行遷徙,它們沿着海岸線、河流、山脈、湖泊等地形特徵,或者利用風向、地磁、恆星等自然導航,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遷徙路徑,而這些路徑就是鳥類遷徙通道。

鳥類遷徙通道的數量和分布,與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生態環境等因素有關,目前已知的鳥類遷徙通道有八條,其中有3條直接穿過我國。

它們遷徙的時間短則幾天,長則三個多月,比如每年從北京飛往南非的雨燕,就需要橫跨1.2萬公里的路途,花費三個多月才能到達。

不少候鳥遷徙時會跨越海洋,途中非常需要停留休息,如果休息的地方很少,那它們在遷徙過程中的傷亡數量會大大增加,僥倖到達陸地之後,很多鳥都會累到無法動彈。

可能有人會說,為啥不能繞開海洋,走其他更加安全的路呢?可事實是,海峽地形基本繞不過去,就算是有別的路,它們依然會選擇最直接的橫穿大海。

墨西哥灣是一條天然的跨海大橋,連接着尤卡坦半島和海灣北部的兩岸。每年,成千上萬的候鳥都選擇這條最短的路線,飛越灣面,趕往溫暖的南方或富饒的北方。

如果走彎路,就要沿着海灣西岸繞一大圈,多飛好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這樣一來,不僅會錯過最佳的落腳點,還會耗盡寶貴的體力,而且路上還有無數潛伏的敵人,隨時可能遭到襲擊。

許多小鳥剛一接近海岸線就落了下來,靜靜地伏在草叢甚至海堤上休息,很多原本生活在森林、沼澤等環境的陸棲型鳥類,會在自己完全不適應的人類活動區域休息,失去了往常的警惕和敏感,聽任身邊人來車往,因為它們實在是沒有更多的體力多飛幾步了。

平日里少見且隱匿的候鳥,在這時就會成為觀鳥活動中備受推崇的明星。然而,那些不幸消失在途中的旅行者卻無法在這裡展現了。

還算幸運的是,航船和鑽井平台可以成為茫茫大海上的救命稻草。儘管不是真的陸地,但好歹能讓精疲力盡的鳥歇歇腳,免於掉進大海。

遷徙路線的海上,船歇鳥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據估計,每年地中海上的春季遷徙期間,大約有400萬隻候鳥在船上休息。這些候鳥本應在島嶼上休息、進食、躲避惡劣天氣,只是遷徙路上的島嶼比船隻稀少多了,而且更加危險。

我國的渤海灣是東北亞的鳥類南北遷徙重要的跨海通道,一些渤海小島便成為了遷徙候鳥的落腳點,其中一些島嶼,卻是十分的兇險。

比如遼東半島的西南側的大連“蛇島”,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卻棲息了兩萬多條黑眉蝮蛇,這些蛇主要的食物來源,正是每年春秋兩季過境歇腳的候鳥。

世界上許多候鳥遷徙路上都有類似的蛇島,算是一種並不罕見的自然現象。但人類在遷徙節點上的截殺比這要更加聳人聽聞。

千年鳥道上的餓截殺

全球每年有數十億隻候鳥進行洲際遷徙,8條遷徙路線中有3條經過中國。

進入秋天,成群結隊的候鳥從西伯利亞、內蒙古草原、華北平原等地起飛,經東、中、西三路飛往南部地區越冬。

湖南、江西等地形成了極窄“遷徙通道”,成了從中部路線南遷候鳥必經的“千年鳥道”。每年秋天,大量南遷候鳥集群飛越,在這裡形成“百萬候鳥過山坳”奇觀 。

然而,這些地區大規模捕殺候鳥行為,使得“千年鳥道”成了候鳥“葬身之地”。每到9、10月份,偷獵者會在夜裡找個山頭,用柴火或是輪胎燃起熊熊大火,火光瞬間照亮整個山谷,大量鳥兒循着光找來,而偷獵者只需要靜待它們自投羅網。

志願者拆除非法鳥網

但燒火的方式畢竟太危險,一不注意很可能就引發山火,於是射程更遠的大功率LED燈被大量開始運用。

偷獵者在山頭架起大燈,然後挖洞,在洞口覆蓋植被,自己則在洞內遮風避雨。凌晨時分,整個山頭一百多盞燈同時亮起,藍光直射天空,一場殺戮殘忍展開。

據暗訪的記者透露,有的偷獵者一晚上就可以打到超過1噸的鳥,還有的村落,一年可以捕獲150噸以上的候鳥。

每次殺戮結束後,扛着蛇皮麻袋的“收鳥人”就會出現,雙方進行簡單的交涉後迅速達成交易。接下來,這些候鳥就會出現在各大餐廳甚至是遠在廣東等地的高級餐廳。

隨着千年鳥道的曝光,引起了各方關注,偷獵者也逐漸銷聲匿跡,但近期長島候鳥被截殺的情況似乎又有了捲土重來之勢。

如果候鳥真的消失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在鳥類遷徙通道上偷獵,是對鳥類的殘忍,也是對自然的破壞。在鳥類遷徙的過程中,鳥類已經面臨了很多的困難和挑戰,如食物的匱乏、天氣的變化、捕食者的威脅、人類的干擾等,這些都會影響鳥類的遷徙成功率和生存率。

如果再加上人為的盜獵,鳥類的生存就會更加艱難,甚至面臨滅絕的危險。

據統計,全球有40%的鳥類種類正在減少,有13%的鳥類種類處於瀕危狀態,有2%的鳥類種類已經滅絕。非法捕獵是導致鳥類數量下降和種類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鳥類遷徙通道上偷獵,不僅會對鳥類造成傷害,也會對整個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例如,很多植物靠鳥類傳播種子、清除害蟲,鳥類的減少會導致植物的減少,植物的減少會導致土壤的退化,土壤的退化會導致水源的減少,水源的減少會導致農業的困難,農業的困難會導致糧食的短缺,糧食的短缺會導致人類的飢餓,人類的飢餓會導致社會的動蕩,社會的動蕩會導致戰爭的爆發,戰爭的爆發會導致人類的滅亡。

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也說明了鳥類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以及盜獵對生態環境的危害。

除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種偷獵行為還會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脅。

鳥類是一種高度敏感的生物,而鳥類的遷徙,可以為人類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和預警,例如,鳥類的遷徙,可以為人類提供一些關於流感病毒的信息,如病毒的來源、傳播途徑、感染範圍、變異情況等。

如果鳥類被大量捕殺或消失,人類就會失去這些信息和預警,無法及時發現和處理一些潛在的問題和危機,從而陷入被動和危險的境地。

綜上所述,這種偷獵行為,對整體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健康和安全,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和損失,是一種極其不理智和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受到法律的嚴懲和社會的譴責,也應該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和警惕,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鳥類,保護自然,保護人類。

參考資料:

千年鳥道變"死亡之路" 一夜間消滅鳥超1噸(圖)——半島網

鳥之殤,候鳥遷徙道路上的大屠殺——紀錄片

反盜獵熱點丨多方“努力”締造出猛禽“墳場”——反盜獵重案組

這裡滿地豎起鳥網,他們知道猛禽會如期而至——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