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究竟是什麼(3)

而讓馬克思·普朗克更加堅信光就是一種波的原因可能是,最著名的,博學家“托馬斯·楊”的“楊氏雙縫干涉實驗”了。

而話外值得一提的是,托馬斯·楊傳奇的一生,傳說其2歲就能閱讀聖經,13歲就可以熟讀希臘語拉丁語希伯來語意大利語和法語的書籍,並且後來發現了工程學中的“中彈性的概率”,以此擬制了死亡表格以幫助保險公司設置保費,並於1801年開始了著名的楊氏雙縫干涉實驗。

而楊氏雙縫干涉實驗在現實的表現為,將兩塊緊挨着的石頭投入靜水之中,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水波紋相互作用的時候,波紋有時會變大,有時會相互抵消,這就是波的自然變化。

但隨着馬克思·普朗克提出紫外線災難之後,出現一位敢於挑戰傳統的名人,他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最開始企圖證明馬克思·普朗克的說法是完全正確的,尤其是馬克思·普朗克1913年推薦愛因斯坦當選“普魯士科學院”院長。

但後來兩人的分歧越來越大,馬克思·普朗克經常請求普魯士科學院忽略愛因斯坦有時提出的無禮提議。

因為愛因斯坦進行物理推測時經常脫離目標,如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