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刻孤單
不妨抬頭看看月亮
文丨李月亮 靜女夭夭
每晚八點半 陪你看世間
越來越多的訃告,越來越滿的醫院,越來越冷清的大街……
這段時間,我們好像集體陷入了艱難和狼狽。
這一輪不是疫情高峰,是疫情海嘯。
01
訃告越來越多
昨天看到一個消息:5天走了13位院士。
要知道,中國的院士總共只有一千多位。
但是12月21日-25日這5天,就走了13位。
都是國之棟樑,都是學界響噹噹的權威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激光技術專家——趙伊君,92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國成,91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與結構力學專家——龍馭球,96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學專家——顧真安,86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野生動物學專家——馬建章,86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盧強,86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 張友尚,97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藥學家——蔣華良,57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學和森林學家——李文華,90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高溫氣體動力學家——吳承康,93歲。
...
接二連三的訃告,真是看得人難過和心驚。
雖然每年可能都會有院士離世,但是短時間內像這樣集中,好像還是第一次。
要知道,去年的12月,一整個月里去世的院士是兩位。
2021年全年,是28位。
而最近的5天,離世的院士就接近去年的一半了。
而除了院士,北大、清華的官網公告頁,訃告也是有點密集。
據不完全統計,最近一個月內逝世的清北退休人員,就有35名之多。
最近的熱搜榜中,很多也是關於知名人士去世的消息。
這些名人的訃告中,雖然很多都是說“因病搶救無效”。
但在這個特殊時期,很難不讓人聯繫到“新冠感染”。
這幾天,因為感染新冠去世的人,也確實不少。
還有長沙的一位年輕設計師,剛剛畢業兩年多。
感染新冠發燒後,在家單獨一個房間隔離。
沒想到第二天上午,家人去看他時,發現人已經離世了。
醫生初步判定,可能是因為發燒驚厥,趴着睡覺,導致窒息身亡。
四川有位90後博士,感染新冠後擔心老婆孩子被傳染,也是獨自一人隔離,高燒驚厥不幸去世。
很多網友也都留言,說自己的親人,因為感染新冠去世了。
多是有基礎病的老人。
和這些消息映襯的,是前天廣州殯儀館發的一條公告。
說得很隱晦。
意思是現在業務量比較大,雖然接運屍體還沒問題,但如果想舉辦告別儀式之類的,至少要排到半個月以後了。
背後的情況,我們大體可以猜到。
02
街上冷冷清清
一方面是逝者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是街上日漸冷清。
現在很多地方,大街上簡直比封控的時候還冷清。
這是12月21日,蘇州一條本來很繁華的大街。
之前川流不息的商場,也冷冷清清。
還有長春的一家商場。
據說營業時間是上午10點到下午兩點,只有四小時。
但看看這種只見店員不見顧客的情景,感覺四個小時也有點長了。
眼下, “非必要不出門”好像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態。
因為“一部分人在家38.5℃。一部分在家伺候38.5℃。 還有一部分人,買完葯在家等38.5℃。”
有家飯館老闆,原以為放開後生意會好起來。
後來他發現,以前封控的時候顧客還少。
而且以前是沒顧客,現在是連員工都沒了——都陽了。
到最後,他自己也陽了,不得不回家休息。
03
醫院越來越滿
大街上冷冷清清,醫院可是忙壞了,尤其發熱門診。
上海發熱門診就已經迎來了第一波高峰。
有網友說,排了四五個小時的隊,最後只分到了兩粒布洛芬。
浙江金華,有家診所從白天到晚上全部爆滿。
由於感染後去輸液的人太多,診所不得不在門口擺放了塑料凳,拉起晾衣繩。
有些感染的人就這樣頂着寒風坐在牆邊輸液。
本來身體就不舒服,還要在外邊吹着冷風輸液,真心不易。
病人不易,醫護更不易。
有醫生說,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病人。
就算中午不吃飯,穿脫衣服的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以內,還是有看不完的病人。
很多醫護都是一邊輸着液,一邊堅持照顧患者。
有醫生直言,迎來了職業生涯的至暗時刻。
之前河南已經決定,至明年3月底之前,全省的醫生護士取消節假日。
很多城市的醫院,也都在返聘退休醫務人員重返救治一線。
另一邊,120也是晝夜奔忙。
由於疫情原因,太原市120急救電話日呼叫量激增。
一天平均打進4000多次電話,暴增了四五倍。
他們實在接不過來,只好呼籲“非必要不撥打120”。
城市的醫院擠,農村醫務室也擠。
雲南昭通永善縣一家鄉鎮衛生院,平時每天只有不到10個人就診,現在天天100多人。
口服的退燒藥已經沒有了,只剩下針劑。
輕症的患者,只能自己找渠道買葯。
武漢有位網友家住農村,發燒後本想去大醫院看看。
到了市區醫院,由於發熱門診人太多,排了兩個多小時也沒看上病。
她只能返回家,去村醫務室輸液治療。
但到了才發現,村醫務室里,也擠滿了人。
05
各行各業
都被“陽”困擾
隨着感染人數激增,很多行業都特別受影響。
比如快遞小哥。
很多人現在不敢出門,需要什麼東西,就直接網購。
但這個時候,快遞小哥陽的也越來越多了。
所以,很多人吐槽,自己的快遞“躺”在網點半個月了,一動不動。
甚至有人網購了退燒藥,自己都轉陰了,葯還沒收到呢。
前兩天,有記者對北京幾處快遞網點進行了調查。
發現因為快遞人手不夠,很多快遞都積壓在網點。
和快遞行業差不多,外賣小哥也越來越緊缺。
最近很多人都發現,外賣來的越來越慢了。
以前點個外賣,半小時就能送到,現在可能一個半小時了還在路上。
有個外賣小哥,已經發高燒39.8℃了,還在堅持送餐。
結果送完最後一單,就栽倒在小區門口。
06
這一關,遲早要過
這段時間,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要經歷種種的艱難和狼狽。
有人發燒了買不到退燒藥。
有人全家齊刷刷病倒,誰也照顧不了誰。
有的孩子連續三天燒到40度。
有的老人整天嘔吐,不知如何是好……
眼下的種種狀況,都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
有人開始恐慌,開始質疑:
為什麼放開之後,一切好像更糟了?
那些吵着鬧着要“放開”的人,現在你們滿意了?
於是“封控派”和“放開派”又開始吵架。
其實沒必要。
我們得承認,這段時間,的確是痛苦的。
但是我們更得知道,這痛苦是無法避免的。
在全世界幾乎都放開了的背景下,如果我們一直動態清零,就意味着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封控一陣子。
反反覆復地核酸、隔離、上網課、囤東西、不敢出行……沒完沒了。
那看不到頭的日子,你真的想一直熬下去嗎?
而且這次我們也見識了,這奧密克戎的傳染性有多強。
一撲棱就是一大片。
簡簡單單的封控,已經防不住了。
如果不放開,清零的代價一定會越來越大,大到我們無法承受。
所以,總是要放開的。
這一道難關,我們遲早要過。
而放開,就必然面對一次集體的衝擊,集體的痛苦。
大半年前我就寫過,新冠疫情的殘酷就在於,它沒有給我們一個完美選項。
清零和放開,可能一個是刀山,一個是火海。
清零是沒完沒了的陣痛。
放開是集體感染的劇痛。
選哪個,都是痛。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權衡利弊,選擇那條痛苦相對輕一點的路。
現在看來,奧密克戎的毒性穩定了下來,已經一年多都沒有明顯的變異了。
我們很難再寄期望於它會在短時間內,變得更弱,讓我們更輕鬆地接受。
那就長痛不如短痛,早點直面吧。
眼下雖然千難萬險,但熬過這一段日子,社會才能慢慢恢復常態,我們才能真的走出疫情陰霾。
你看國外現在那些熱鬧歡喜,那些花團錦簇,就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早去闖了“放開”這一關。
而他們的代價,也都是巨大的。
超過一千萬個生命,在那個至暗時刻永遠地倒下了。
然後才有了現在的正常和繁榮。
而我們要想恢復常態,也沒有捷徑可走,唯有面對放開的衝擊。
但是,那些抱怨“白白防控了三年”的人。
我也想提醒一下,三年前的原始毒株,病死率至少是2%。
如果那時候沒有我們的極力防控,讓它像今天這樣傳開,會死多少人?
50個人裡面,就至少死掉一個。
這意味着,每個人的親朋好友里,可能都會有一個人死於新冠。
可不可怕?
現在奧密克戎的毒性已經比原始毒株下降了100倍。
但我們感染之後,依然可能燒到昏天黑地,疼到呼天喊地。
如果這毒力再強100倍,你敢想象嗎?
這一次我們直面奧密克戎,有很多人沒扛住。
令人痛惜和哀傷。
但是,如果三年前就放開,他們能扛得住嗎?
所以,不要懷疑我們這三年封控的意義。
雖然很多事情,沒有做到完美。
但我們的確保護了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生命。
那很可能就是我們的父母,甚至我們自己。
縱使代價很大,也是值得。
而眼下,我們跌跌撞撞地走到了新的路口。
也走到了疫情以來,我們可能最黑暗的時刻。
幾億人一起發燒的局面,必然很痛苦,也很狼狽。
但既然是必須直面的,那我們就打起精神,跟這個小病毒拼一回。
別喪,也別怕,沒什麼大不了的。
最後有幾點提醒:
1.這病毒不是90%無癥狀,大家千萬不要大意,感染之後至少半個月不要勞累,不要受涼,好好休養。
2.這段時間,多去了解相關常識。好好學習,用知識保護自己和家人。
3.非必要不去發熱門診,非必要不打120。
4.不是特別必要的話,也暫緩網購,讓快遞小哥把有限的精力,留給真正需要的人。
5.這個時期,人更容易遇到難處。大家盡量互幫互助,認識的不認識的,誰有困難,大家都盡量搭把手。
疫情這條大河,我們趟到了水最深浪最急的時候。
咱們不要怕,緊緊拉起手,一起過難關。
天很快就會亮的。
點亮【贊】+【在看】,願你我都平安過關。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李月亮。高人氣作家,新女性主義者,紮實寫字的手藝人。以理性和智慧陪萬千讀者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