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子的溫度大約4200℃,比飛濺的鋼花和電燈泡里鎢絲的溫度還要高得多。但是,太陽表面的溫度甚至會達到6000℃左右。因此,黑子在周圍明亮的背景反襯下就顯得黯黑。它的形狀很不規則,大小也很不一樣。小黑子的直徑大約是1000千米,而大黑子的直徑可以達到20萬千米之多,比地球的直徑還大十幾倍。
太陽與太陽黑子的數目
通常在因有薄霧、有風沙而天色昏暗的時候,或者在朝陽初升、日落西山的時候,人們都可以用肉眼觀察到太陽的黑子。我們的祖先曾經用很多辦法來觀察太陽黑子:有的通過一塊墨色水晶來觀測太陽黑子;有的是用一塊半透明的玉看太陽尋找黑子;還有一種“盆油觀日”,也就是在一隻盆里裝上油,讓太陽光射到盆里,從油中的太陽影子上看見黑子。
觀測太陽黑子
當太陽上有大群黑子出現的時候,地球上的指南針會亂抖動,不能正確地指示方向;平時很善於識別方向的信鴿也會迷路;無線電通訊也會受到嚴重阻礙,甚至會突然中斷一段時間。這些反常現象將會對飛機、輪船和人造衛星的安全航行,以及電視傳真等造成很大的威脅。
黑子還會引起地球上氣候的變化。在一百多年前,一位瑞士的天文學家發現:在黑子多的時候地球氣候比較乾燥,農業豐收;而黑子少的時候氣候潮濕,暴雨成災。我國的著名科學家竺可楨通過研究得出:凡是古書上對黑子記載得多的世紀便是我國特別寒冷的冬天出現得多的世紀。還有人統計了一些地區降雨量的變化情況,發現這種變化也是每過11年重複一遍,並推測這很可能跟黑子數量增減有關係。
科學家發現太陽黑子活動次數減少,內部泛白,小冰河時期或將到來
研究地震的科學工作者發現,太陽黑子數量增多的時候,地球上地震也多。地震次數的多少,也大約遵循着11年左右的周期性。植物學家也發現,樹木的生長情況也隨太陽活動的11年周期而變化,黑子多的年份樹木生長得快,黑子少的年份樹木就生長得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