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核彈把月球摧毀了,會造成什麼後果?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電影《月球隕落》當中,為了對付月球的怪物,美國國防部打算用核彈轟擊月球,將它炸得四分五裂,雖說最後沒有這樣做,但是不少人很好奇。

月球並不會發光


如果用核彈把月球摧毀了,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地球又會發生什麼呢?

摧毀月球計劃

摧毀月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人類固然有引以為傲的核武器,不過你知道嗎?核武器的恐怖不僅在於它的威力,而且它爆炸之後產生的核輻射,更會損傷生物的基因,對其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而月球上大都是土塊岩石,這種核輻射顯得毫無意義。

月球表面


當然,很多人可能會在網上聽到這樣的言論,讓地球“重啟”只需要300顆核彈。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說的“重啟”是毀滅人類已有的文明,而不是毀滅地球。

理論上來講如此,畢竟人類這一物種除了聰明一無是處,不可能在核武器的轟擊中存活下來,所有象徵文明的建築物也會頃刻倒塌。

但地球是一個多元素的複合結構,想要毀滅它,比登天還難。

核彈的威力究竟有多強?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一顆核彈的威力相當於2萬噸TNT炸藥

核彈內部構造


而1斤TNT炸藥足以摧毀一輛普通小汽車,這樣一對比下來,普通核彈能夠摧毀整座城市。

核彈的威力是根據製造它的同位元素量和質能轉化效率決定,同位元素量越大,核武器的威力也就越強。

人們常說的“大伊萬”又稱“沙皇核彈”,屬於核武器中的氫彈一類,是人類迄今為止同位元素含量最多的核武器,威力相當於5000萬噸TNT炸藥的威力。

在摧毀月球上,如果用普通的核彈,至少需要千億顆,人類目前還做不到。

不過我們可以假設人類有這麼多核武器,並且月球已經被炸得“七零八碎”。

隕石的危害

首先,碎裂的石頭可能會奔向地球,一顆顆的隕石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毀滅性極強,人類將遭受滅頂之災。

隕石撞地球


地球的重力加速是一個非常恐怖的過程,在地球引力作用下,飛躍而來的物體有着高額初始速度,它的表面會產生幾萬度的高溫,更是能夠達到第二宇宙速度

大量的隕石以這種速度砸向地球,不亞於群體爆炸的核彈。

這些隕石還攜帶有大量的核輻射,對所有的地球生物都將產生持久性的影響。

也有科學家猜測,這些碎石會停留在月球的軌道上,像是土星環一般,圍繞在地球周圍。

月球軌道


庇護傘作用

月球是地球重要的“庇護傘”,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背面的時候,發現它的撞擊坑遠遠多於表面。

這樣就意味着,月球背面遭受的隕石撞擊更多,試想一下,如果不是月球為我們扛下了所有,人類的進化歷程真的有這麼順利嗎?

月球正面與背面對比


也許會在進化的途中遇到一顆天外隕石,一個高級物種就此消失。

如果月球被摧毀,地球遭受天外隕石的撞擊概率陡然增加,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如果這些天外隕石落在無人區還好,一旦掉落到城市,產生的後果難以估計。

2019年,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巨大的隕石,由於角度的原因,當人們看到它的時候,已經非常接近地球。

正當大家愁眉苦臉的時候,它卻意外的“偏航”了,天文學家估計,這顆隕石一旦砸下來,世界上超過十分之一的人會受到影響。

隕石接近地球


可見天外隕石對地球的影響都多大。

很多天文學家將月球稱為“地球的盾牌”,有了它的存在,我們能夠放心很多。

地球的自轉

我們都知道,地軸並不與太陽的軌道垂直,而是呈現一個約為23度的夾角,這個夾角被稱為黃赤交角

正是因為有了它的存在,地球獲得的熱量存在差異,於是被劃分出了五帶、四季,地球才得以形成如今的氣候環境

黃赤交角的形成和月球的引力存在密切聯繫,當月球被核彈炸毀,黃赤交角也會發生變化。

它的夾角將會縮小,赤道附近接受的光熱更加充足,全年都處於夏季,南北半球受熱也更加均勻。

黃赤交角如圖所示


但這並不是好事,屆時所有的氣候都將發生改變,而地球的生物們早在幾億年前就適應了黃赤交角影響下形成的環境。

一旦大幅度變化,很多生物都會滅絕,地球極有可能迎來一次生物大滅亡

此時,人類的處境也十分堪憂,隨着生物的不斷死去,地球生態環境將遭受災難,人類只能被迫移居到火星上去。

火星基地構想圖


減少的潮汐

潮汐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由太陽和月球的引力引起,其中月球的引力起到主要作用,地球上很多大潮都是由月球引起的,

潮汐原理


其原因在於,月球距離地球的位置最近,對地球造成的引力影響最為顯著。

月球被炸毀,地球也將失去大部分的潮汐現象。

隨着人類科技的進步,潮汐越來越被人類重視起來。

在發電方面,全世界的潮汐能大約為3×10^9kw,在我國潮汐能更是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果將潮汐能完全利用起來,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人類的能源危機

在軍事上,潮汐也被運用到海軍的突襲戰術當中。

在潮汐作用的影響下,地球的自轉速度也逐漸變慢。

地球自轉示意圖


根據考古學家對古珊瑚的研究,發現在3億年前,地球一年約為400天,在潮汐的影響下,地球每隔100年自轉速度減緩1到2毫秒。

可見潮汐對地球有多麼重要,作為潮汐的主要來源月球,肯定是不可缺失的。

摧毀月球對地球以及人類的影響還有很多,但種種因素都在指向不好的方面。

讓人好奇的是,作為地球的唯一天然衛星,月球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月球的形成

有一種說法是自然形成的,月球的形成年代非常久遠,幾乎和地球同一時期誕生。

地月距離


而星球又是散落的宇宙物質匯聚而成,當初在匯聚的時候,地球形成的規模更大,引力效果顯著,月球次之,月球便成為了地球的衛星

第二種說法是,地球在形成之初,由於自轉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就將一部分物質給“甩”了出去

由於這部分物質無法逃離地球的引力影響,只能圍繞地球做周轉,久而久之便成了地球的衛星

這種說法也很好地解釋了月球為何如此古老。

第三種說法認為,月球原本是域外來到太陽系的小行星,由於它飛行的速度極慢,先是被太陽的引力捕捉,朝中心飛去。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


過程當中,又被地球的引力作用“截胡”,導致這顆小行星停留在地球的軌道附近,隨着物質的不斷聚集,也就成了地球的天然衛星。

總之,關於月球形成的說法有很多,沒有哪一種說法是絕對正確的,我們只能根據現有的證據去猜測。

但是不管如何,太陽系當中都不可能有第二個月球,我們在探索它的時候,要注意對月球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