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當互聯網才具雛形,當所有人都還在震驚於第四代計算機神奇的功能,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時候,一個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學位,對電腦、網絡其一竅不通的青年,在傳統的打字機上一字一句地打下了《神經漫遊者》,將科幻文學帶入了“電子時代”。
這個青年就是威廉·吉布森。也正是因為他的這部作品,連帶地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科幻文類:“賽博朋克”。
1991年,他與另一位“賽博朋克”大師布魯斯·斯特林合作了一本架空歷史的科幻小說,名為《差分機》,這又帶火了另一種科幻文類:“蒸汽朋克”。
差分機的概念源於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由英國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於1822年的設計,相當於世界上第一台“機械計算機”,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函數運算。
在威廉·吉布森的《差分機》中,這台在歷史上不曾真正投入使用的差分機儼然成了維多利亞時代掌控大數據精妙機器,沒有人可以躲避差分機的探查。
在故事中,作者指出了工業時代的弊端:雖然科技發展,但是環境卻被大肆破壞;科技的發展雖然為人們帶來了便利,卻沒有帶來更長遠的和平;社會的兩級分化更加巨大,窮人們愈發貧窮,富人則越發富有。
這本《差分機》有趣的地方在於兩點,首先,作為蒸汽朋克的開山鼻祖,它的想象力沒得說。作為融合了兩個科幻大師7年心血的作品,書中各種差分機的種類、功能各異的卡片,都彰顯了兩位大師超強的想象力。
其次是架空歷史的設定,書中穿插了許多未發生的歷史事件,許多有名的歷史人物。作者們本可以用一些不重要的名字一筆帶過,但卻使用了實際的歷史人物將故事變得更有趣味性,從枯燥的人物變成了一個個彩蛋,相信歷史迷一定會非常感興趣。
但是可能也是因為由兩個作者執筆的原因,感覺整體的故事並沒有那麼連貫,有些地方十分冗餘,就比如西比爾的故事就耗費了太多筆墨,而且主角馬洛里的表現似乎對故事情節並沒有太大的推動作用;最後對於陰謀的處理,有點太過於粗糙,斯溫船長作為最終的大BOSS,離場得似乎有點草率了。
不過除此之外,這本作品還是非常優秀的。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因為我們已經經歷了太多科技的洗禮,“蒸汽朋克”似乎沒有“賽博朋克”有吸引力。但當時威廉·吉布森和布魯斯·斯特林所在的時代,正是機械與電子的分水嶺,沒有人知道未來是什麼樣的。是賽博朋克獲勝還是蒸汽朋克能笑到最後?沒有人知道,更別說兩個文學專業青年。
但是他們從文學的角度,為當時的世界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這種天馬行空的想象也為後來的宮崎駿、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人提供了太多有價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