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威力其實還沒有完全顯現,防疫工作其實不宜過早結束


當然,如果僅感染1-2次,那麼新冠肺炎的影響對於大部分人群而言會比較輕微,比如原始株殺傷力較強,但武漢後來統計約有40萬人感染,其中絕大部分人依靠的是自愈。上海的數據則顯示,重症和死亡數字大約佔所有感染者的3.35‰,並且殺傷力依然主要在於老人和有基礎病的人群身上。不過,隨着奧密克戎各種變種層出不窮,並且其中能成為主流毒株的變種都具有很強的免疫逃逸能力,其結果便是沒有清零的地區都處於反覆感染的高風險之下。比如法國已經確認,今年的第8波感染高峰已經開始。即便是對岸的台灣省,一個月內635人兩次確診。

反覆感染會讓情況變得更為複雜。這很可能意味着主流人群的免疫力逐步降低,越來越多的人會因為反覆感染出現更加嚴重的後遺症,從而導致更多的個人健康和社會問題,兒童青壯年人口超額死亡數字也在增加,只是目前絕對數字尚且沒有老年人口那麼龐大。按照我們的理解,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是身體的軍隊,而每次感染就是這支軍隊與入侵病毒的一次大規模交戰,如果高頻率的反覆感染,意味着免疫系統需要持續大規模交戰,免疫系統恢復速度很可能無法及時彌補各種免疫細胞的消耗速度,從而可能在某次感染中戰敗。免疫系統戰敗,人就要撲街了。

而青壯年人口健康程度的下降,毫無疑問會導致更多的問題。比如社會經濟的運行很可能因此受到越來越明顯的削弱,美國的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現有患者已佔總人口的7.3%,法國4%,英國大約3.1%。而且反覆感染後,這個數字很可能會進一步增加。

後遺症對於社會的影響會是複雜的,包括青壯年勞動力的逐漸短缺、兒童死亡規模上升,對於社會經濟的破壞同樣不可忽視。

我們還記得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之初,英國和瑞典高唱着“群體免疫”,結果免疫了個寂寞,死亡比其他採取防控措施的國家多了很多。在奧密克戎之初,也有學者大聲疾呼“疫苗+奧密克戎=最好的免疫”,結果現在反覆感染。所以,新冠肺炎的威力其實還沒有真的被完全展示出來,反覆感染帶來的惡果可能會在之後數年內慢慢呈現。

所以,現在說“大號流感”的,這個“大號”還是有點太大。新冠病毒的出現,不進行控制的結果必然是對人口的一波清洗,將淘汰掉很大一部分基因不適合者,這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一部分。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人類文明可以做的事情也不是沒有,只是目前來說效果並不那麼顯著。

我們可以確定已經無法消滅病毒,除非它們自行消失。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採取的動態清零事實上有效地配置了有限的資源,避免了醫療擠兌的普遍發生。時至今日,我們無法快速擴張醫療資源,但我們可以快速建立防控體系,雖然動態清零的難度變得越來越大,但如果可以解決常態化核酸的財政問題,那麼目前的動態清零成本會變得更低,人員流動也會更加順暢一些。

最理想的動態清零退出標準是:出現特效藥可以有效避免感染帶來的健康後果。次級目標則是,出現有效的處理方式避免醫療資源擠兌。在此之前,動態清零還是最不壞的選擇,而新冠肺炎也肯定比我們社會主流乃至部分試圖輕描淡寫的專家所預想的要強大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