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糾纏,是一種強大的工具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科學家——法國科學家阿蘭·阿斯佩、美國科學家約翰·克勞澤、奧地利科學家安東·塞林格,他們通過開創性的實驗展示了處於糾纏狀態的粒子的潛力,這三位獲獎者對實驗工具的開發,也為量子技術的新時代奠定了基礎。


阿蘭·阿斯佩(左)、約翰·克勞澤(中)、安東·塞林格(右)。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你明白“糾纏”嗎?


在所謂的“糾纏對”中,一個粒子發生的事情,會決定另一個粒子發生的事情(不管相距多遠)。這意味着什麼?


糾纏示意圖。


量子力學的基礎不僅僅是一個理論或哲學問題。其與全世界正密集研發的、以利用單個粒子系統的特殊屬性來構建的量子計算機、改進測量、量子網絡以及量子加密通信,都能息息相關。


以上應用,均需依賴於量子力學如何允許兩個或多個粒子以共享狀態存在,甚至無論它們相隔千山萬水,均能保持這一狀態。


這被稱為糾纏。


自從該理論提出以來,它一直是量子力學中爭論最多的元素之一。


兩對糾纏粒子從不同的來源發射。每對粒子中的一個粒子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相互糾纏而聚集在一起。然後,其他兩個粒子(圖中的1和4)也被糾纏在一起。通過這種方式,兩個從未接觸過的粒子可以糾纏在一起。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說這是“幽靈般的超距作用”,而埃爾溫·薛定諤說這是量子力學最重要的特徵。


今年的獲獎者們,探索了這些糾纏的量子態,他們的實驗為基於量子信息的新技術掃清了障礙,為目前正在進行的量子技術革命奠定了基礎。


不斷解決漏洞


長期以來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相關性究竟是不是因為糾纏對中的粒子包含隱藏變量。1960年代,約翰·斯圖爾特·貝爾提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數學不等式。這說明如果存在隱藏變量,則大量測量結果之間的相關性,永遠不會超過某個值。然而,量子力學預測某種類型的實驗將違反貝爾不等式,從而導致比其他方式產生了更強的相關性。



量子力學的糾纏對可與反方向拋出相反顏色球的機器相提並論。當鮑勃接住一個球,看到它是黑色的時,他立即知道愛麗絲抓住了一個白色的。在使用隱藏變量的理論中,球總是包含有關顯示什麼顏色的隱藏信息。然而,量子力學卻說,這些球是灰色的,直到有人看着它們時,一個隨機變成白色而另一個變成黑色。貝爾不等式關係表明,有實驗可以區分這些情況。這樣的實驗證明了量子力學的描述是正確的。


約翰·克勞澤發展了貝爾的想法,並通過一個實際的實驗進行測量,測量結果通過明顯違反貝爾不等式來支持量子力學。這意味着,量子力學不能被使用隱藏變量的理論所取代。


約翰·克勞澤研究示意圖。


在約翰·克勞澤的實驗之後,一些漏洞仍然存在。阿蘭·阿斯佩開發了一種新設置,並以一種彌補重要漏洞的方式使用它。他能夠在糾纏對離開其源後切換測量設置,因此在它們發射時既有設置就不會影響結果。


阿蘭·阿斯佩研究示意圖。


使用改良工具和一系列長期實驗,安東·塞林格的團隊利用糾纏量子態證明了一種稱為量子隱形傳態的現象,它可以將量子態從一個粒子移動到遠距離的另一個粒子。


安東·塞林格研究示意圖。


糾纏態”正從理論走向技術


量子力學現已開始得到應用,併產生了很廣闊的研究領域,其包括量子計算機、量子網絡和更為安全的量子加密通信。


從實踐的角度來說,量子糾纏所代表的,其實是一個巨大資源。科學家們對量子糾纏漏洞的不滿,正源於每一階段可應用範圍的不夠。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伊爾貝克這樣總結道:“越來越清楚的是,一種新型的量子技術正在出現。我們可以看到,獲獎者在糾纏態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甚至超出了關於量子力學解釋的基本問題。”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