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之眼·人類之友 日曆 | 泥鰍:小魚愛“吃土”

編者按:

野豬下山了!“猴紙”到我家陽台了!野生動物進城的消息頻現社交媒體。事實上,我們身邊居住着眾多本土野生動物,它們與我們為鄰,我們卻鮮少了解它們。了解、友好、相伴,萬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新華日報·交匯點聯合江蘇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江蘇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等推出“秘境之眼·人類之友”日曆專欄,帶您一起通過紅外相機、動物觀察者等的視角,去關注既熟悉又神秘的“動物鄰居”。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家園的生存基礎、生機所在,每到節氣日,我們還將邀請節氣官來進行當日的特選推介播報。今天,一起來認識泥鰍

鰍科之中,分布最廣

泥鰍是鰍科、泥鰍屬的鰍類。它們身體較長,呈圓柱狀,尾巴扁而薄,頭小且嘴尖。

它們的鱗十分細小,深陷皮內。它們身體上部呈灰褐色,下部呈白色,體側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背鰭及尾鰭上也有斑點。

在鰍科的100多種魚類中,泥鰍是裡面分布最廣的魚類,廣泛分布於亞洲沿岸的中國、日本、朝鮮、俄羅斯及印度等地。

適應性為何如此強?

泥鰍的適應能力極強,它們除了用鰓呼吸外,還能進行腸呼吸,所以它對低溶氧的忍耐力很強。在缺水的環境中,只要泥土保持濕潤,泥鰍仍可存活很長時間。

泥鰍長期在水體的底層淤泥中活動,且喜晝伏夜出,黑暗的環境使其視力退化。但是,它們觸鬚、側線等卻十分敏感,在避敵和覓食活動中起到重要作用。

泥鰍的繁殖季節是4-9月,6-7月為繁殖盛期。泥鰍是一年多次產卵的魚類,產卵活動期間,它們膽子較大,常到水面上來追逐。泥鰍的卵有黏性,卵在水中受精後,粘在水草或水中雜物上孵化,落入水底的受精卵也能孵出仔鰍。

水中之“參”,營養豐富

泥鰍肉質細韌,營養價值高,被譽為水中之“參”。泥鰍肉中富含蛋白質,而且還含一種不飽和脂肪酸,可以保護血管,有益於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鰍含有的某些維生素比其他魚類高,如維生素A、C及B族維生素,經常食用能提高身體免疫力。在中國傳統醫學裡,泥鰍也是一味藥材,具有補中益氣、益腎暖脾、除濕退黃等功效。

采寫:金亦煒

美編:鄭誠

圖片: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