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媒《歐亞時報》援引《南華早報》的消息公開“報喜”:中國風洞創下了“破紀錄的速度”,可模擬高達33倍音速的飛行環境,風速可在1.5~11.5km/s的範圍內調節!
最近,《歐亞時報》頻繁爆出中國在科技領域的新進展,而且多項技術都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比如:我國為H-20開發出等離子裝置,不僅改善了失速性能,還提高了隱身能力。再如:我國成功開發出光學熱尋雷達,可在幾秒內掃描整個天空,還能對300km外的飛機追蹤成像。
而在33倍音速風洞項目中,中國再一次領先世界,澳大利亞科學家設想但未能完成的巔峰挑戰,中國科學家率先完成!
中國風洞技術再創紀錄:速度可達33馬赫
飛行速度是衡量飛行器性能的重要指標,五代機一個準入門檻就是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例如:J-20的最快速度可達2馬赫,F-22可達2.25馬赫,這要求風洞測試的風速必須觸及或高於超音速。
我國建成的“創紀錄風洞”到底有多強?根據速度劃分,1.3~5馬赫為超音速,5~15馬赫為高超音速,大於15馬赫則為超高音速。據《歐亞時報》消息,我國新建成的風洞可在4~33馬赫範圍內調節,比五代機的航速高出了兩個等級,用於測試高超音速飛機也綽綽有餘。
該風洞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焓風洞,還是由活塞驅動的膨脹管激波風洞,其性能要優於爆轟驅動、燃燒驅動以及輕氣體驅動。
我們從活塞驅動管道說起,該管道最初由澳大利亞的科學家Raymond Stalker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並設計,因此也叫stalker管。其優點是採用高壓氮氣(而非氫氣)來驅動活塞,成本低廉,容易維護,中美日德等國也都建造過這類活塞激波風洞。
試驗的原理大致可分成三部分介紹。
1,管道分為驅動管和激波管,前者粗,後者細,內部分別充滿驅動氣體和試驗氣體。
2,活塞左側連接高壓氮氣貯室,活塞右側則是氦氣等低壓氣體,當釋放活塞時,左右兩側存在巨大的氣壓差,活塞順勢向低壓氣體方向驅動。
3,活塞可加速到500~600km/h,試驗氣體瞬間達到高壓狀態併產生入射激波。激波通過堅固薄膜並在驅動段二次壓縮,氣體順着激波管噴射到被測飛行器上。
除了規模大,該風洞的性能也是無可挑剔。評估風洞性能的參數有馬赫數範圍、雷諾數範圍、噴管口徑、總溫和總壓等等。從目前公開的數據看,馬赫數範圍顯然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目前,美國最頂尖的風洞是LENS-X風洞,最快風速為30馬赫;俄羅斯的最強風洞是AT-303,官方稱可達到20馬赫,都不及我國的33馬赫,準確地說,是33.8馬赫。
再看噴管口徑,規格同樣達到了世界第一。此前,世界上直徑最大的活塞激波風洞是澳大利亞的X3風洞,直徑只有40cm,而我國的風洞則為80cm,規格擴大了一倍。在設計上,我國的活塞激波風洞也更先進,地面測試的精度表現更加優秀。
另一方面,破紀錄的噴管尺寸也使風洞活塞的重量達到了840公斤,當其加速到540km/h時,承受的氣體壓力相當於自身重力的1000倍。有人可能會擔心重型活塞的使用壽命問題,但實驗結果表明:完全沒有擔心的必要!
科研人員採用了新材料和新穎的結構設計,活塞通過多次激烈、重複測試都未出現劃痕,表明活塞可重複使用,大大降低了風洞的運行成本。
中國頂級風洞研究:其實早有眉目,目標是研製太空飛行器?
我國是一個風洞研發大國,技術領先不足為奇。在中國氣動研發中心的官網上,研製的超高音速風洞就有10多款,性能強悍。以2米激波風洞FD-14A為例,試驗時間可達14~18毫秒,噴管口徑有1.2m和2m兩種規格,馬赫數範圍為6~24,雷諾數為1.0×10^6~1×10^8/m,具備對超然衝壓發動機的試驗能力。
每當國內的風洞技術獲得突破,總能引起外媒的濃厚興趣。早在2017年11月16日,英國《每日郵報》就發表了相關文章:中國準備在2020年測試時速43200km/h的高超音速飛機,可在14分鐘內飛到美國。
這篇文章提到,“試驗風洞預計在2020年建成”,這顯然不是指JF-12風洞,因為該風洞在2012年就已經建成,其模擬風速可達9馬赫。據推測,可能性更高的風洞應該是姍姍來遲的JF-22,該風洞預計在2022年建成,馬赫數上限大於30,大致符合“14分鐘飛到美國”的設定。
2021年6月8日,《歐亞時報》再次刊文指出:超大型激波風洞、能以30倍音速模擬飛行的JF-22即將投入使用,其能力領先西方約20~30年。
無論是JF-22風洞還是活塞激波風洞,都將使中國風洞的測試風速推到30馬赫的級別。而每一次風洞技術的重大突破都會促進飛行器的升級換代,大量先進的新一代飛行器或將進入快車道。
值得關注的是,30馬赫的速度比較特殊,如果不算飛行器的再入過程,大氣層內飛機的速度很難突破10馬赫。5~10馬赫的速度就已經很誇張,1~2個小時內就足以到達全球任何一個地方!
從應用方向推測,30馬赫的超級風洞很可能不再局限於對超燃衝壓發動機的測試,被測對象大概率會拓展到星際探測飛行器、登月工程的返回艙、航天飛機等太空飛行器上。
自由活塞激波風洞:澳大利亞最早研發,我國為何能領先?
根據測試風速,風洞可分為低速風洞、高速風洞、超高速風洞。其中,超高速風洞又分為低密度風洞、熱衝風洞、脈衝風洞等不同類型。
高超聲速高焓風洞
開篇提到的自由活塞激波風洞,實際上屬於脈衝式風洞的一種。1959年,澳大利亞科學家Stalker建成了歷史上第一座自由活塞激波管,壓縮管(驅動管)直徑為0.073m,長1.61m,激波管直徑0.025m,長1.70m,入射激波達25馬赫,有效試驗時間為0.05ms。
長期以來,澳大利亞在激波風洞領域處於領先地位,1984年建成了T4風洞,測試次數超過10000車次,風速範圍4~10馬赫。1987年,昆士蘭大學建成高性能的X1膨脹管,1995年和2001年分別建成X2、X3膨脹管,但最大馬赫數均不高於15。
相比之下,我國的風洞研發起步雖晚,但成就卻令世界矚目,主流風洞可模擬10~24馬赫的風速,30~33馬赫的風洞也即將投運,西方國家感到震驚不是沒有道理。在“中國風洞奇蹟”的背後,不得不提的功勛人物就是錢學森和郭永懷。
錢學森和郭永懷
1968年,兩位科學家倡議在四川組建氣動中心,很快就得到國家批准,當年2月份即開始籌建。錢學森是提出“高超音速”的第一人,郭永懷在50年代就精準預測了中國發展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方向,兩人的眼光可謂世界一流。在建成初期,氣動中心就瞄準了世界風洞的最前沿技術,為提前布局國內的風洞技術贏得了優勢。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氣動研發中心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風洞實驗基地,實現了低速、高速、超高速的銜接,風洞試驗、數值計算以及模擬飛行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得益於全面可靠的風洞裝置,很多飛行器、高速列車的氣動實驗得以順利完成,比如:我國的J-10、FC-1梟龍戰機、C919大型客機以及神舟系列飛船,磁懸浮、高速列車等都經過氣動基地的多輪風洞試驗,衛星、航天器的發射費用整體降低了90%。
有了老一輩和新一代科學家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中國風洞技術的一次又一次奇蹟。在技術上超過美澳等國並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未來的中國走向的是浩瀚宇宙,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