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斷兩次,獲刑1年!為什麼破壞光纜的後果這麼嚴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這樣的警示牌或者路樁,上面往往寫着嚴重的警告:“國防光纜 嚴禁開挖”、“國防光纜 破壞判刑”、“光纜一斷 損失百萬”……

路邊的警示樁

然而如此直白的言語,還是抵不住一些人“頂風作案”。2020年11月6日,一家液化氣站的老闆在明知附近有國防光纜的情況下,不通知維護人員,執意施工,結果挖斷了一條二級幹線國防光纜,使通信中斷了5個多小時,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有11.36萬。

暴力挖斷的光纜

更為可笑的是,在短短11天後,他又“自信”地安排起了挖掘機作業,結果挖斷了一條一級幹線國防光纜,這次中斷了3個半小時的通信,損失了15.57萬。

斷裂後的光纜

後來,即使認錯態度極好,也進行了補償,這位老闆還是被判了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類似的新聞還有很多,這可能會讓人有些疑惑,光纜是幹嘛用的?為什麼挖斷的後果這麼嚴重?斷了之後又該如何修復呢?


光纜的發展歷程

別看光纜的外表是粗粗一根,其實它裡面包裹的是一根或者多根細細的“光導纖維”

光纜的內部結構

在上世紀60年代,原有的通訊技術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科學家們便把目光轉移到了激光載體上。可隨後的很多實驗證明,透明材料會吸收大量的光,並不適合用於通信。

激光在透明材料中的“全反射”

就在大多數人已經放棄時,1966年7月,華人工程師高錕發表了一篇論文。他認為:造成損耗的主要原因是材料不純,而不是玻璃本身。

可惜那個時候,玻璃廠商基本都在生產裝飾品和器皿,根本沒有人願意嘗試製作玻璃纖維。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1970年,美國的康寧公司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根“低損耗光纖”。後來,隨着光纖系統的迅速壯大,人們在海底也鋪設了許多光纜。

聯通世界的“海底光纜”

可以說,整個世界的便捷通訊,人們愉快的網上衝浪,都離不開高錕的貢獻。也正是因為這項成就,2009年,高錕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和妻子


光纜的價值所在

話說回來,玻璃纖維本身倒是不值多少錢,但是光纖的作用是傳輸信息,這就值太多錢了,更何況還是關乎軍事通信的國防光纜呢!

除此之外,光纜的修復也相當麻煩。想象一下,要把比頭髮絲還細的光導纖維一根根地重新連接起來,能不費時間嗎?

和頭髮絲差不多細的光纖

現在,人們常用的方法是——熔纖。首先,要把外層包裹的皮去掉,露出一段內芯;然後將其固定好,清洗乾淨;下面,要用專用的切刀進行切割,這一步的目的是要得到兩根切面平整的光纖;接下來,把處理好的玻璃纖維放進機器里,釋放出的高壓電弧會將截面熔化,與此同時,機器兩端也在平穩地推進,最終讓兩根光纖熔成了一根。這個畫面是不是看着還挺解壓的~

去掉表皮

切割光纖

放進“熔纖機”

光纖的熔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