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低活化鋼研究走在前列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日前,該院核能安全所黃群英研究員課題組聯合國內相關團隊,在國際核材料領域期刊《核材料雜誌》上發表綜述文章,系統闡述了我國在低活化鋼成分設計、抗輻照與力學性能優化、加工成型技術、標準化建設及工程化認證等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與成果,並介紹了我國低活化鋼的發展與測試策略。

國際熱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其目的是通過建造反應堆核聚變裝置,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發電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是受控核聚變研究走向工程化應用的關鍵一步。該計劃也是我國迄今為止參加的最大規模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ITER實驗包層模塊(TBM)是驗證核聚變能提取與實現聚變原料氚增殖與自持的關鍵核心部件,它將承受高能中子輻照、高熱流衝擊以及複雜電磁與機械載荷等綜合作用,服役環境十分苛刻,這對結構材料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低活化鋼因其具有良好的低活化、抗輻照以及優良的高溫力學性能等,被選為ITER實驗包層模塊的首選結構材料。鑒於黃群英研究員及相關研發團隊在中國低活化鋼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及發揮的引領性作用,其受邀在第二十屆國際聚變堆材料大會(ICFRM-20)作中國低活化鋼研究進展的大會特邀報告。

這些相關的研究成果為我國ITER實驗包層模塊的順利研製奠定了良好的材料與技術基礎,也將為我國聚變堆材料研發及工程化應用提供了重要參考。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供圖)

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