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是世界上最複雜、最龐大、最具風險的領域。在世界載人航天發展過程中,建造近地軌道載人空間站是一個國家載人航天能力成熟的重要體現,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然而,曾幾何時,國際空間站的合作大門,並未向中國敞開,我們走上了自主研製建造空間站的道路。
雖然晚了一步,但我們的步伐更快、更穩。2011年9月2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成為中國空間站建設的“起點”。短短10年間,密集發射任務接踵而來:天宮二號、天舟系列貨運飛船,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天和核心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加速進入“空間站時間”。
中國航天的追夢故事,正在書寫越來越精彩的篇章。夢想有多遠,中國航天人的步伐就有多穩健。從大山深處的航天發射場到浩瀚大洋上的遠望號測量船,到處留下了科技人員艱苦奮鬥的足跡,灑下了科技人員不懈拼搏的汗水。中國航天人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征程,他們是建造空間站的目擊者、記錄者、奠基人。
今天,讓我們走近這群幕後英雄,感受他們與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同頻共振的精彩人生。
——編 者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鄭永煌——
精密部署助力神舟騰飛
金秋十月,弱水河畔再次迎來中國航天歷史性的一刻——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即將托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3名航天員起航,這將是我國空間站階段的第二次載人飛行。
此時此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鄭永煌內心充滿自豪。榮耀背後,凝聚着鄭永煌和團隊成員的智慧和汗水——組織參試人員進行系統訓練,優化調整預案、進行演練論證,對整個發射場相關設施設備進行信息採集、健康評估和故障診斷,對測髮指揮控制系統進行改造、升級……
今年是中國航天不同尋常的一年,一年裡有2次載人飛船發射任務。今年也是鄭永煌30年航天生涯中最充實忙碌的一年。從1993年開始參加載人航天發射場的設計論證,到如今參與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鄭永煌親眼見證中國載人航天邁入空間站時代。
戈壁灘,是追夢的起點——
鄭永煌最初的崗位是火箭氧化劑加註操作手。火箭推進劑操作稍有不慎,可能會引發事故。這讓鄭永煌把質量意識、風險意識、標準意識時刻貫穿到每一次任務中。
“每一份文書他都要一遍一遍地過,反覆地修改和完善,確保拿出最好的報告和最好的方案。”提起鄭永煌的專業“強迫症”,高級工程師紀容林印象深刻。
今年6月,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搭載着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從大漠騰飛。作為總師的鄭永煌全程參與質量把關。
慣組是火箭控制系統的敏感器件,負責給火箭提供加速度,如果該器件發生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任務準備前期,慣組系統發生小故障。鄭永煌當即拍板:“把有故障的慣組拆下來,安裝上備份慣組,並送回北京歸零。”
排除故障後,鄭永煌還是不放心,又做了一次複查。結果一切正常,火箭狀態良好,他們這才把產品轉運到發射區,保證神舟十二號順利發射。
“載人航天無小事,必須確保火箭、飛船不帶任何問題上天。”在加註機器人的測試過程中,有人主張用水代替燃料,模擬黃煙霧對視覺定位系統的影響。鄭永煌堅決不同意:“必須用燃料測試,模擬不到位、不徹底,拿到的數據絕對是不可靠的。”
鄭永煌和團隊成員集智攻關,實現3次技術升級,成功獲取真實可靠的測試數據。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即將發射,鄭永煌又準備開展新的科研攻關。“後續我國還要開展深空探測等任務,我們要持續發力,為中國夢、航天夢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鄭永煌說。
文昌航天發射場01指揮員胡旭東——
矢志奮鬥點亮夢想征程
今年,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大戲”輪番上演——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和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相繼從這裡飛向太空。
中國空間站的夢想正一步步成為現實,多次擔任空間站建設階段前期火箭發射01指揮員的胡旭東心潮澎湃。
01指揮員,是航天發射指揮的“靈魂人物”,這個崗位是火箭能否成功發射的關鍵。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隨後,長征五號B搭載的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瑰麗地球和深邃太空之間,出現了一幕人類探索宇宙的壯麗圖景,空間站時代的大門向中國人敞開。
01指揮員胡旭東在日記本上寫下這樣一段話——“109天的堅持,終於迎來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的圓滿成功。這段日子,我們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和高強度任務的考驗。”短短一段話,見證着一路走來的艱辛不易。
以往發射任務,即便全員到齊,都需要大家日夜連軸轉才能完成任務。而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首飛任務,一經啟動便遇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有數百人沒能返回崗位,其中還有同事被隔離。
防疫工作成為首飛任務中重要的一環。如果發射場發生疑似病例,所有的測試工作都有可能按下暫停鍵。與發射場工作人員相比,春節後從全國各地趕回來的試驗隊員更是疫情防控難點。
為此,發射場黨委迎難而上,把疫情防控工作與航天發射任務一體籌劃、一體組織、一體實施,克服資源有限、人員緊缺等難題,強化風險防控,加大精細管理,為火箭成功首飛打牢堅實基礎。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任務進入關鍵階段,胡旭東組織各系統把測試數據記錄翻出來一一比對,排查問題、分析漏洞。“經過質量複查整頓,大家對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的信心更足了。”
2020年5月5日深夜,胡旭東在微信朋友圈感慨:“是堅持讓我們迎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順利騰飛。”
隨後1年多時間裡,胡旭東又和團隊接連參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的發射任務。
“榮譽不僅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為載人航天事業矢志奮鬥的每一名航天人。”胡旭東說。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原遠望6號船船長楊便佼——
遠望人追夢星辰大海
一聲嘹亮的汽笛,劃破了江畔清晨的寧靜。白色巨輪上,一個個巨大拋物面天線和球形雷達,如同凝望蒼穹的眼睛,格外引人注目。
9月30日,我國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6號船,再一次駛離碼頭,奔赴大洋執行測控任務。
每一次,遠望6號船開啟追星攬箭的海上測控之旅時,總會拉響汽笛。它在大洋深處默默守望,用百分之百的測控成功率,為“中國星”遨遊太空保駕護航。
3個多月前,當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離遠望6號船的測控弧段後,他們開始了與天和核心艙的“太空邂逅”。
此前,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全國人民的注視下完成了船箭分離、入軌飛行、太陽帆板展開等關鍵動作,神舟十二號與天和核心艙完成交會對接任務後,遠望6號船拖着長長航跡,踏上回家之路。
這一刻,時任遠望6號船船長楊便佼心中的石頭總算落地。這是他作為船長執行的最後一次測控任務,遠望6號船全戰全勝的驕人成績也為他的船長生涯畫上圓滿句號。
船掉頭返航的那一刻,楊便佼不由回想起1992年的一天,剛參加工作不久的他聽聞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最後一步是“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那時候,他還不太明白“空間站”這3個字所蘊含的重大意義。
不承想,20多年後,由楊便佼帶領這支平均年齡僅有29歲的年輕隊伍,護送天舟二號、神舟十二號順利飛天,在中國空間站建設過程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遠望6號船目前設備情況如何,是否具備立即出航條件?”今年5月21日午夜,一個電話打破了港灣的寧靜,正在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休整的遠望6號船聞令而動,此時距離該船遠航歸來返回母港僅過去10天時間。
因為任務時間衝突,原本由遠望5號船執行的天舟二號發射測控任務轉交由在港補給的遠望6號船執行。
面對突如其來的任務,楊便佼信心滿滿地說:“遠望號船隨時處於任務狀態,保證高標準完成任務。”
24小時快速收攏人員,全船立即進入全面動員模式,各系統協調補給保障、確定設備狀態……
近年來,楊便佼帶領遠望6號船應急出航,戰狂風、斗惡浪,準確預判颱風“彩雲”動向,調整航行計劃、進行合理規避,順利完成天舟二號、神舟十二號等航天測控任務。
“一代代遠望人前赴後繼,把人生坐標錨定在大洋上。無論是狂風驟雨的險情,還是枯燥孤單的漂泊,都無法動搖遠望人那顆守望家國、追夢星辰大海的心。”楊便佼說。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廈門測控站工程師陳紹軍——
“牧星人”守護天上家園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前夕,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廈門測控站工程師陳紹軍和同事們嚴陣以待。
這樣的狀態,其實是他們的常態。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後半年裡,廈門測控站的跟蹤圈次大部分是在午夜凌晨。陳紹軍全程緊盯,一圈不落地跟了下來。
“如果航天器是風箏,測控就是風箏線,要牢牢攥在‘牧星人’手中。一次信號失鎖、一個數據失誤,都有可能對航天員帶來威脅。”陳紹軍說。
今年是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廈門測控站成立第30個年頭,也是陳紹軍投身航天測控事業第20個年頭。20年前,陳紹軍前腳走出校門,後腳邁入測控站大門。基礎知識、設備結構、操作原理……面對浩如煙海的學習資料,陳紹軍憑着勤奮刻苦的勁頭,很快成長為技術骨幹。
那年,該站技術人員發現衛通鏈路不時出現干擾。此時,距離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實施還有一個多月時間,測控系統不能有分毫差錯。
全面檢查依然沒有找到問題根源。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陳紹軍抬頭望向天空,恰好此時一架民航飛機飛過。望着那道長長尾跡,陳紹軍若有所思,他迅速組織人員回看設備頻譜錄像。
通過詳細分析,他發現只要有民航飛機在該站上空飛過,衛通信號都會發生明顯變化。
“這個‘搗蛋鬼’終於找到了!”陳紹軍為設備加裝濾波器,成功過濾掉來自民航飛機的干擾信號,圓滿完成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
2013年,在該站全力備戰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時,技術人員發現,一直運轉正常的設備突然出現異常。
深夜,難以入眠的陳紹軍踱步到窗前,望着夜空中閃爍星光,突然他的腦海里獲得靈感:“電離層閃爍”,這個先前在查閱資料時學到的新詞彙引起他的注意。
通過向當地氣象部門求證後得知,那一年正是太陽活動高發期,電離層擾動尤為劇烈,而單位設備出現的異常情況與資料中描述的情況基本一致。
隨後,陳紹軍組織技術人員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並將問題上報至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很快,中心為該站配置一套電離層探測儀設備,對電離層閃爍實時監測報警,為精準測控提供保障。
從初出茅廬的“小陳”,到獨當一面的“老陳”,我國空間站建設,正是靠陳紹軍這樣的“牧星人”一次次攻堅克難、迎難而上,助推我國航天事業邁向一個新高度。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