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物理學獎發布之後,大家紛紛表示“這也算?”“這也行?”
經歷了近期的“鄭州暴雨”、“國外山火”、“全國限電”、“長時間的高溫”後,我們忽然發現,全球變暖正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未來會越來越深入的影響到我們,所以吧,諾獎也開始追熱度了。
“水蒸汽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嚴重很多,為什麼是二氧化碳導致了全球變暖?”
“歷史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現在大的時候也有,為什麼要擔心現在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
……
總而言之化為一句話:現代的科學連三體問題都解決不了(解析解),我們也都知道蝴蝶效應,我們更知道天氣預報不可能完全準確,那麼,你們是怎麼推導出全球變暖的?
在廣大民眾的眼裡,科學家去推測未來全球變暖的惡果,和魔法師手裡的水晶球確實差不了太多。
二戰之後,全球遍布的各個氣候觀測點記錄下來的越來越詳盡的數據,實在太重要了,這些數據給科學家理論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
哈塞爾曼的模型清晰的顯示出:溫室效應正在加速,從19世紀中期開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40%,地球大氣在幾十萬年里也沒有增加過這麼多二氧化碳了。溫度測量顯示,在過去150年里,地球表面溫度上升了1°C。
這就回答了之前的那個問題:人類的排放是氣候變暖的原因嗎?
答案:更大的可能性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