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各位專家、學者和同仁:
為持續深耕我國植物微生物互作與生態環境效應領域研究,助力行業科研水平邁向更高質量發展層級,全方位展示前沿性的科研突破與實踐成果。激發創新思維活力,為植物微生物互作與生態環境效應研究匯聚全新智慧動能。經組委會研究,第二屆全國植物微生物互作與生態環境效應研討會將於2025年4月25日-27 日在青島市舉辦。
在此,誠邀歡迎全國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同仁參會並分享最新科研成果。期待行業內專家學者齊聚青島。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共同推動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新發展新未來,為植物微生物互作與生態環境效應領域研究匯聚新的智慧力量!
一、會議形式:線下報告、線上同步(騰訊會議方式,有償服務)
二、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T2NSPM組委會
中國農業發展與科技交流學術網
土壤-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學術交流平台
中科農研(北京)農業技術研究院
農業生態智匯大講堂
三、會議學術交流範圍:
1.土壤-植物-微生物共生互作交叉研究與前沿動態;
2. 菌根真菌與植物根際微生物互作;
3.植物與微生物互作機理機制與作用研究;
4.植物-微生物互作與植物營養高效利用;
5.植物先天免疫與調控;
6.土壤微生物生態學;
7.植物-微生物及昆蟲共生互作;
8.植物-生物互作與生態農業;
9. 土壤與植物互作及污染物遷移轉化;
10.植物病毒與微生物互作。
四、擬邀嘉賓及講者報告題目:
中國農業大學 左元梅 教授
報告:根際生命共同體理論和產品創新的解析:玉米/花生間作驅動植物-微生物協同促進鐵營養的驗證
左元梅,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植物-微生物互作與養分高效、連作障礙消減的機制及其應用,新型功能性水溶肥和綠色智能肥料研發等研究。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主持科技部863項目1項和“十二五”科技部支撐課題1項;主持和參加“十三五”和“十四五”科技部重點專項課題4項。獲得“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獎,北京市、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國土壤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主流期利發表文章80餘篇,授權專利23項。其研究對通過綠色智能肥料研發促進土壤一植物健康和農業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石培禮 研究員
1969年生,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中國科學院拉薩高原生態綜合試驗站副站長。1999年在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獲生態學專業博士學位,2004年瑞士巴塞爾大學植物研究所和2008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高級研究學者。獲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王寬誠西部學者突出貢獻獎和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一等獎。現任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副主編,植物生態學報編委。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參與撰寫專著8部。
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植物生理生態學和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在植物生理生態學方面,主要研究高海拔植物的生理生態適應、高山樹線交錯帶生態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生態系統生態學方面,主要開展青藏高原主要生態系統的碳/氮循環過程及生態系統功能、高寒草地的植被退化與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以及高海拔植物群落對氣候變化響應敏感性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張 莘 研究員
張莘,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主要從事逆境(重金屬、新污染物)脅迫下植物-微生物互作的生理和分子機制,以及土壤-植物系統中微量元素和污染物遷移和轉化過程相關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六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三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划子課題和一項國際科學基金,參加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至今已在New Phytoloist、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國內外環境科學領域主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擔任《Journal of Fungi》客座編輯、《植物研究》青年編委。獲得第十七屆中國土壤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山東農業大學 王群青 教授
王群青,男,漢族,山東省濟南市萊蕪人,中共黨員,農學博士。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山東省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植物病理學系黨支部副書記,植物病理學學碩導師組組長,植物病理系副系主任。2011年7月到2012年1月,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訪問學者。2012年2月到2016年4月,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博士後。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主持完成省優青、省重點研發等省部級項目3項。發表以Plant Cell為代表的科技論文10餘篇,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獎1項。
研究方向
1. 疫黴菌效應子毒性功能機制研究;
2. 植物源綠色殺菌劑的開發及利用;
3. 土傳真菌病害成災規律與綜合控制技術。
湖南農業科學院 劉勇 研究員
劉勇,1966年6月生,男,漢族,湖南省湘鄉市人,植物保護專家,中共黨員。1987年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獲植物病理學士學位,1998年獲浙江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現任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黨支部書記,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植物保護學會理事長。
長期從事應用光合細菌等有益微生物防控農作物病蟲害及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光合細菌菌種庫,鑒定了ALA、PSP、HSL等抗病活性成分,將光合細菌成功應用於農作物抗病促生和綠色生產,登記微生物新農藥2個、微生物肥料9個,推動了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植保學科科技進步。獲發明專利43件;主持制定技術標準20項;在PLoS Pathogen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26篇;出版著作6部。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科技獎勵一等獎3項。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1)水稻病害綠色綜合防控
(2)有益微生物資源的挖掘與利用
北京師範大學 秦志偉 研究員
報告:Extracting Antibiotics and Herbicides from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Systems
博士畢業於英國阿伯丁大學,之後在英國久負盛名的約翰英納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天然產物。2020年加入北京師範大學,目前擔任文理學院院長助理,生物系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先進人工智能技術和生物醫藥的交叉,致力於開發新型生防菌、抗生素和除草劑等。目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Chemical Science, Plant Physiology,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Critical Reviews等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多項,2022年入選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
河南農業大學 張學林 教授
報告:從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對N2O排放的影響
張學林,博士,教授。河南農業大學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共產黨員,河南省優秀科技小院專家;現任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成果轉化辦公室主任、河南省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省級專家。長期從事玉米生理生態研究與社會服務工作。先後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划子課題、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河南省國際合作項目及其他科研項目10餘項。先後在國內外專業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主編出版教材1部、著作2部;獲批主編國家林業和草業局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1部;主持制定地方標準1項,參與制定地方標準5項;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合作獎1項。
寧波大學 羊 健 研究員
報告題目:RNA修飾在植物與病毒軍備競賽中的作用機制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研究所小麥病毒病方向學科帶頭人。擅長領域:主要從事植物病毒與寄主的互作機理、抗病毒病微生物和小分子藥劑的開發與利用、病毒病“綠色”防控技術研發等。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入選浙江省“知名專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先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 cell reports等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項,頒布國家行業技術標準1項,編寫國家本科教材2部,現兼任中國植物保護學會青年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張 濤 研究員
張濤,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傑出青年基金及“天池計劃”創新領軍人才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後。現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青年創新小組負責人。長期從事植物病原真菌和植物的互作及利用RNA沉默技術進行抗真菌病害應用研究,有着豐富的棉花黃萎病實驗和基於跨界RNAi的黃萎病致病機理研究經驗。在國際上首次發現“植物-真菌跨界抗病RNAi新途徑”,並將理論運用於實踐,創建了“跨界RNAi介導的抗黃萎病陸地棉種質創新體系”。
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Plants,Molecular Plant,Plant Biotechnol J、Int J Biometeorol、Int J Mol Sci、Plant Communic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國際著名期刊。
瀋陽農業大學 馬 躍 教授
從事園藝植物的教學及果樹學的科研和推廣工作,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千人層次。基礎科研工作重點從果樹(蘋果、草莓)分子生物學、果樹抗逆境分子育種方面開展抗逆作用機理與調控的基礎研究;推廣科研主要是開發改良溫室土壤環境的芽孢桿菌菌劑的研發。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以上基金12項,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IF=13.26), 園藝學報等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項;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神農中華農業科技三等獎1項。
山東農業大學 汪城牆 副教授
報告:多粘類芽孢桿菌SC2對作物的抗逆促生機制研究
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學系黨支部書記。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副理事長。2009年獲得山東大學理學學士學位,2014年獲得山東大學微生物學博士學位。2014年至今,山東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2018年-2019年,美國萊斯大學(Rice)生物工程系訪問學者。
研究方向:主要基於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學技術開展高效工程菌的構建、選育與高值化利用,以及植物根際促生菌的抗逆促生功能和“植物-微生物”互作機制研究。目前已成功選育出高產乙醇、丁二醇、IAA、多粘菌素等產物的工程菌,揭示了多粘類芽孢桿菌等根際促生菌和玉米、小麥、番茄等作物的關鍵互作機制。
山東農業大學 劉海峰 副教授
報告:“百年常青”銅製劑:銅離子激活植物免疫反應的機理研究
劉海峰,博士,副教授。2015年畢業於山東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專業獲農學博士學位,2016-2019年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作物學博士後,2019年9月至今,在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工作,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英國約翰應納斯研究中心(JohnInnes Centre)訪學。相關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於Molecular Plant,Plant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等期刊發表論文8篇,授權專利1項。
主要研究方向:
植物-病原微生物互作;植物誘導抗病性
西南林業大學 王金華 副教授
王金華,博士,副教授,植物學、微生物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石漠化、尾礦、乾熱河谷等極端環境中資源微生物的開發和應用研究,探討植物-微生物互作機制研究,篩選到可以顯著促進植物生長、改良土壤結構和性質、提高植物抗逆性和抗病性的優良促生抗逆菌株。
北京農學院 李虎臣 教授
報告:外生菌根繼承叢枝菌根共生機制
李虎臣,山東聊城人,教授。2008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生物科學專業,2017年在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植物科學系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獲博士學位;2018年至2021年在瓦赫寧根大學、北京農學院林木分子設計與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從事博士後、青年研究員工作;2022年入職北京農學院,植物-微生物互作實驗室學術骨幹。
主要研究方向:根際共生、促生微生物提升果樹抗逆的機制研究及應用。
長春科技學院醫藥學院副院長 孫孟琪 副研究員
報告:Microbial Interactions and Roles in Soil Fertility in Seasonal Freeze-Thaw Periods under Different Straw Returning Strategies
孫孟琪,中國科學院大學微生物學博士,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東北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生物學博士後,副研究員,吉林省高層次人才(D類),吉林省科技特派員,吉林省科創專員(科創副總)。現任長春科技學院醫藥學院副院長,兼任吉林省長白山野生資源研究院副院長(主持工作),長白山生態資源開發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技協吉林渾江淫羊藿科技小院首席專家。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中醫臨床藥學會理事,吉林省土壤學會理事,吉林省藥學會藥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延邊野山參協會理事,關葯博物館特聘研究員,白山市委組織部專家,吉林省科技廳、教育廳項目評審專家。
研究領域主要聚焦土壤微生物在土壤肥力和污染降解過程中的功能研究;野生植物、菌物資源的挖掘、保護及利用;中藥材無公害栽培以及活性成分次生代謝產物篩選與鑒定等。 先後主持參與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20餘項;授權專利9項;發表重點期刊(SCI/EI/中文核心)文章30餘篇;制定地方標準1個;參與編製吉林省國土空間規劃1項,曾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指導吉林省青創大賽三等獎1項,省級科研成果獎5項;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賽事並獲多項國家、省級獎項。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漆棟良 副教授
報告:長江中游水稻水氮高效耦合機制及其模式
漆棟良,男,1987年生,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生畢業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水土工程專業,主要從事農業水土環境及其調控研究。入選湖北省教育廳相關人才計劃,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中國作物學會、湖北省農業工程學會會員。《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Field Crops Research》、《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The Crop Journal》、《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rrigation Science》、《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Agronomy Journal》、《中國農業科學》、《農業工程學報》、《灌溉排水學報》等國內外高質量期刊審稿人。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武漢大學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項目5項,作為骨幹成員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湖北省聯合基金項目1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科研論文40餘篇,其中中科院一區及二區SCI收錄12篇,EI收錄11篇,CSCD收錄16篇。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孫 娜 助理研究員
報告:嫁接對番茄植株根際微生物菌群和鎘有效性的影響
孫娜,博士,助理研究員,博士畢業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2018年獲得國家博士後國際交流計劃引進項目,2020年以 “海外人才”形式加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工作。主要從事北方菜田土壤重金屬污染和土壤修復、設施蔬菜品質等相關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北京市項目10餘項,參編書籍4本,在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Microorganisms和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雜誌上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文章10餘篇。
桂林理工大學 康藝 博士研究生
青島農業大學 尹緒錚 碩士研究生
青島農業大學 卜嫣茹 碩士研究生
青島農業大學 王國琳 碩士研究生
更多報告正在邀請中......
五 、報告宣講申請:
1. 我們歡迎國內專家學者參會並分享您的精彩學術報告(20分鐘左右)。會議為您和您的團隊提供最佳展示平台(申請截止時間:4 月15 日)。
2.為促進學術交流,分享最新科研動態,分享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歡迎各位同仁自薦或者推薦高質量報告(嘉賓)。
3.需要您提交個人照片(用於網絡宣傳)、個人介紹(用於介紹您)。註:研究生無需提交個人材料,直接按流程彙報PPT。
4.為鼓勵廣大學者積极參与報告分享,凡向本次會議申請報告宣講的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可提供報告邀請函和給予報告證書鼓勵!
六 、牆報展示:
牆報建議尺寸高120厘米,寬90厘米,自行印製帶到會場(展架自備),會務組提供膠帶貼於牆面或者提供場地供展架展示。
七 、會議時間地點與安排:
會議地點: 中國 青島
報到時間:2025年4 月25 日(09:00-23:00)
會議時間:2025年4 月26 日全天會議
會議時間:2024年4 月27 日上午會議,下午自由交流
報到地點:青島藍鯨灣酒店(五四廣場萬象城店)
酒店地址:青島市南區鎮江南路9號乙
住宿標註:標間400左右含雙早
大床房400左右含雙早
住宿提示:1.如您住會議酒店可讓會務組給您預留房間(會議價),也可以您自行通過網絡預定其他酒店!2.組委會不提供拼房服務,如您需與他(她)人合住,請您自行聯合或者協調,謝謝!
八 、會議費及報名:
1.會議採取在線報名或者填寫回執、微信報名。不接受現場報名。
2. 會議費及標準:
4 月10 日前繳費:18 00元/人,研究生13 00元/人
4 月11 日後繳費:20 00元/人,研究生15 00元/人
註:註冊費標準以付費日期為準,不以註冊報名日期為準。
線上聽報告1000元/人(有會議費發票,4月25日前完成付款)。
3.繳費方式:
(1 ).提前繳費:
銀行轉賬匯款(註:提前電匯請注意附言:互作+姓名)
收款單位:中科農研(北京)農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開戶行: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辛安支行
賬 號:0200 0058 0920 0168 172
(2 ).現場繳費:完成報名後,也可以現場刷公務卡(銀行卡)或者微信支付。
4.發票領取:電子發票(普票,會後微信推送)。
九 、組委會聯繫方式:
負責事項:會務籌備、專家邀約、報告申請、參會諮詢、住宿
收到報名消息後,我們會第一時間與您取得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