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華裔科學家集體回國?特朗普搜查計劃落空,這次是中國贏了

2025年04月02日19:50:32 科學 3869

2025年3月28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突擊搜查了印第安納大學知名華裔教授王曉峰的住宅。此次事件令外界擔憂美國的“中國行動計劃”或許死灰復燃。隨着特朗普重返白宮,他再次將矛頭對準中國科技領域,同時在美國政府的歧視性打壓政策下,越來越多的在美頂尖科學家選擇回國任職,為中國科技發展注入新動力。中美科技戰已經從技術競爭延伸到人才爭奪,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值得深究。

大批華裔科學家集體回國?特朗普搜查計劃落空,這次是中國贏了 - 天天要聞

特朗普重啟科技戰,華裔科研人員成打壓目標

特朗普政府在其第一任期內推出的“中國行動計劃”,曾對華裔科研人員展開大規模調查和打壓,導致多起備受爭議的案件。2018年,該計劃在美國各地區每年對中國科研人員提起至少一到兩次訴訟,理由多為“技術竊取”或“國家安全威脅”。然而,這些指控大多缺乏實質性證據,更多是政治化操作。

大批華裔科學家集體回國?特朗普搜查計劃落空,這次是中國贏了 - 天天要聞

田納西大學前副教授胡安明便是該計劃的典型受害者。他因“隱瞞與中國的關係”被控欺騙美國政府,面臨長達20年的監禁。經過三年的審判,胡安明最終在2021年被判無罪,但這一事件已對其生活和事業造成巨大影響。類似的案例在特朗普執政期間屢見不鮮,華裔科研人員普遍感到不安。

大批華裔科學家集體回國?特朗普搜查計劃落空,這次是中國贏了 - 天天要聞

隨着特朗普重返白宮,他再次將科技戰推向高潮。相比拜登政府的“有限脫鉤”,特朗普主張徹底與中國科技“脫鉤”,試圖通過極端手段阻止技術流向中國。近期,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突襲了印第安大學教授王曉峰的家,這位國際知名的計算機工程和安全專家成為新一輪打壓的目標。這種針對性行動讓華裔科研人員的處境更加困難,也讓他們對美國科研環境失去了信心。

科技人才迴流,中國科技發展獲新動力

大批華裔科學家集體回國?特朗普搜查計劃落空,這次是中國贏了 - 天天要聞

在美國政府政策的高壓下,大批華裔科研人員選擇回國,為中國科技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以計算機科學家齊國君為例,這位在美國工作十餘年的頂尖科學家,近期回到中國並加入杭州西湖大學擔任領導團隊要職。齊國君的回歸,不僅是對祖國科技發展的信心體現,也為中國計算機領域的進一步突破提供了重要支持。

大批華裔科學家集體回國?特朗普搜查計劃落空,這次是中國贏了 - 天天要聞

此外,核物理學家劉暢、數學家林華新等多位頂尖科學家也在近期回國。他們的回歸不僅是個人選擇,更是對美國科研環境日益惡化的反應。據《南華早報》和《大眾日報》報道,這些回國的科學家迅速投入工作,在各自領域為中國的發展貢獻力量。

大批華裔科學家集體回國?特朗普搜查計劃落空,這次是中國贏了 - 天天要聞

值得注意的是,華裔科研人員的迴流並不僅僅出於個人安全考量。近年來,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快速崛起為海外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從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到量子通信技術,中國的科技實力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回國的科研人員不僅能參與這些重大項目,還能享受到更為穩定的科研環境和政策支持。

美國科研環境惡化,人才流失問題凸顯

大批華裔科學家集體回國?特朗普搜查計劃落空,這次是中國贏了 - 天天要聞

美國政府對華裔科研人員的打壓,不僅影響了中美科技競爭,還在美國國內引發了連鎖反應。據《自然》雜誌的一項調查顯示,約1600名美國科研人員中,75%正在考慮離開美國。這一數據反映了美國科研環境的惡化,尤其是在國際合作和人才吸引方面的問題。

美國政府的政策違背了“科學無國界”的理念,將科研人員視為國家安全威脅。這種做法不僅破壞了國際合作,也讓美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失去了重要的吸引力。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人才流失不僅限於華裔科研人員,還包括許多非華裔的國際科學家。美國政府的極端政策正在自斷後路。

中美科技戰不僅是兩國之間的競爭,更是全球科技格局重塑的關鍵節點。中國的科技崛起正在改變全球的技術合作模式,許多國家開始尋求與中國的合作,而不再完全依賴美國。例如,歐盟和日本在人工智能和量子技術領域與中國展開了密切合作。這些合作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地位。

大批華裔科學家集體回國?特朗普搜查計劃落空,這次是中國贏了 - 天天要聞

對於中國而言,吸引海外人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為他們提供穩定的科研環境和長期發展的保障。隨着更多頂尖科學家的回歸,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而對於美國而言,如何挽回科研自由、避免進一步的人才流失,將決定其在未來科技競爭中的地位。

結語

中美科技戰的激化不僅是技術上的較量,更是人才、政策和國際合作的全面博弈。美國政府對華裔科研人員的打壓政策正在損害自身的科技競爭力,而中國則通過吸引海外人才不斷壯大實力。未來的科技競爭,或許將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對決,而是全球科技資源的重新分配。

科學無國界,但科技戰卻試圖為科學劃定邊界。對於中國而言,保護回國的科研人員、創造更好的科研環境,是贏得這場競爭的關鍵。對於美國而言,如何重拾科研自由、修復國際合作,將決定其能否繼續在全球科技領域佔據重要地位。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雷軍髮長文講述小米芯片之路 - 天天要聞

雷軍髮長文講述小米芯片之路

5月19日,雷軍發文稱今年是小米創業15周年。早在11年前,2014年,我們就開始芯片研發之旅。瀟湘晨報綜合報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搜索“報料”一鍵直達;或微信添加報料客服:cspxxcb;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如需內容合作,請撥打政企服務專席19176699651。...
白頂䳭現身蛇島保護區 這是大連地區首次記錄到該種鳥類 - 天天要聞

白頂䳭現身蛇島保護區 這是大連地區首次記錄到該種鳥類

5月15日,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新紀錄鳥類-白頂䳭(jí),同時也是大連地區首次記錄到該種鳥類。春天是候鳥遷徙和蛇島蝮活動的高峰期,每年這個時候蛇島保護區的科研人員都會在蛇島開展“蛇島蝮種群生命表研究”工作,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人員王小平介紹說,5月15日傍晚,忙碌了一天的科...
這位海關女專家手機相冊里分門別類存儲着9000多張鳥類照片 - 天天要聞

這位海關女專家手機相冊里分門別類存儲着9000多張鳥類照片

在世界海關組織的講台上,她是用流利英文向國外海關官員解析中國自貿協定細則的“原產地專家”;在世紀公園的晨曦中,她是鳥友們親切稱呼的“白鶺鴒”。她叫張玉華,是海關總署稅管局(上海)的業務骨幹,用6年時間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編織出一張獨特的生態觀
研究稱樹木在日食期間可以“對話” 科學家:離了大譜 - 天天要聞

研究稱樹木在日食期間可以“對話” 科學家:離了大譜

【CNMO科技消息】人類一直好奇,樹木是否只是自然界中的沉默存在?它們有沒有感知?能不能交流?最近一項研究提出一個引人關注的觀點:在日食期間,雲杉樹之間可能發生了某種形式的“對話”,這一說法在科學界引發了爭議。 這項研究由一個科研團隊在2020年日食期間展開,地點是意大利阿爾卑斯山區。他們監測了三棵雲杉樹,...
馬關發現野生雲南藍果樹 - 天天要聞

馬關發現野生雲南藍果樹

雲南藍果樹。稅玉民攝 雲南網訊(記者徐申黃鵬通訊員王發勇)去年,馬關古林箐省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稅玉民研究團隊在保護區內發現了1株藍果樹科植物。近日,經過1年多的....
在上海,機器人正加速“進化” - 天天要聞

在上海,機器人正加速“進化”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開源通用人形機器人公版機“青龍”,正在進行抓握訓練。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供圖 今年三月,二〇二五F1中國大獎賽在上海國際賽車場開賽。賽事期間,傅利葉人形機器人吸引眾多觀眾駐足觀看。傅利葉供圖 上海開普勒機器人有限公司在上汽通用汽車完成實景實訓。圖為開普勒K2“大黃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