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8日電 題:“科幻+ai”:人工智能激發中國科幻產業新動能
新華社記者魏夢佳、丁靜、陽娜
乘坐低空智能飛行器回家,享受機器人管家烹飪的美食,與虛擬數字人下棋,在ai教練指導下健身,穿戴上薄如蟬翼的外骨骼行走自如……2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5中國科幻大會開幕式上,一段人工智能生成的短片,讓現場觀眾看到人工智能賦能“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的未來圖景。
會場內外,仿生機器人舉起手臂跟觀眾打着招呼、展示技能;一不留神,四足機器人從身邊急速走過。在大會舉辦地北京市石景山區首鋼園,炫酷的科技產品與應用場景讓人應接不暇。
3月27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首鋼園的沉浸式科幻空間展廳,參觀者戴上頭顯裝置,體驗遙在(山東)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星際奇航旅程體驗項目。新華社記者 魏夢佳 攝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5中國科幻大會,是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之一。這一科幻行業盛會旨在推動科幻與科技、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協同共進。
今年大會以“科學夢想 創造未來”為主題,設置開幕式、專業論壇、賽事類及產業促進活動等5個板塊30餘場活動。“科幻產業投融資大會”“科幻遊戲產業發展大會”“科幻產業項目路演”……在4天會期內,系列產業對接活動密集展開,為產業上下游搭建全產業鏈合作橋樑,助推科幻新產品新項目落地。
開幕式上發布的《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1089.6億元,涵蓋科幻閱讀、科幻影視、科幻遊戲、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五大核心產業。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加快了夢想照進現實、科幻走進生活的進程。多位參會代表表示,隨着中國“人工智能+”行動持續推進,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將極大賦能科幻內容創作和ip開發,對科幻產業影響將進一步顯現。
戴上頭顯裝置,跟隨宇航員坐火箭進入太空,在浩渺宇宙中認識星球,前往月球基地運送物資,在月球星際基地漫步……在首鋼園的沉浸式科幻空間展廳,遙在(山東)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星際奇航旅程體驗項目讓許多玩家感到震撼。
這一項目融合ai、vr等多種技術,人們不僅可身臨其境體驗人類航空艙,還可通過手勢與虛擬空間內的物品互動。“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能幫助設計項目劇本,還提升了科幻內容製作效率。”公司首席技術官馬玉廣說,過去3d建模可能需要一周,現在利用大模型只需幾分鐘,節省了人工建模成本。“將來我們還會引入ai宇航員,跟玩家的交流會更智能、更順暢,交互功能更強。”
3月27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首鋼園,觀眾拍攝四足機器人表演。新華社記者 魏夢佳 攝
報告顯示,2024年,各大平台年度共上線169部科幻微短劇。aigc技術的引入為科幻微短劇的創作提供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激發了該領域的發展潛力。
中國多地將科幻產業作為發展新業態和新賽道。今年初,《北京市促進科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出台,圍繞優化產業發展布局、推動科幻ip轉化、推動科幻技術攻關等統籌實施30餘項政策措施。北京計划到2025年底,科幻重點領域產業規模達600億元,初步建成較為完善的產業生態;到2027年,科幻重點領域產業規模超過1000億元。
支持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術新產品應用示範;支持基於人工智能底層技術生成的科幻ip場景展示;推動人工智能生成式大模型關鍵算法和數據在科幻領域創新應用等……“人工智能”一詞在這一行動計劃中頻頻出現。
記者從大會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已集聚近800家科幻企業,2024年產業規模達480億元,以石景山首鋼園為代表的科幻產業集聚區加速成形,北京科幻產業呈現蓬勃發展勢頭。
科幻作家劉慈欣表示,中國科技飛速發展為科幻提供了獨特的“現實土壤”。人工智能、載人航天、量子通信等領域的突破,都可成為科幻作品的豐富素材。
大會開幕式總導演、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主任王之綱教授說,“人工智能為科幻產業的數字內容生產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憑藉其強大算力,未來將發展出多模態人機協同工作方式,研發、設計等流程都將產生飛躍,在智能時代不斷創造出新的奇蹟。”
(來源:新華社)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