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菖蒲”是誰?其實“唐菖蒲”並不是人名,而是一種花卉植物,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
唐菖蒲為何“姓唐”?
唐菖蒲其實是“外來客”。我國引進唐菖蒲非常晚,它雖然名字中帶有“唐”字,實際與中國唐朝毫無關係。我國在20世紀20~30年代嘗試引進唐菖蒲,40年代才引入現代使用的鮮切花大花品種。新中國成立之後,在上海和廣州地區才開始有少量的鮮花商品交易。
日本引進唐菖蒲比我國早,唐菖蒲這個名字,其實是從日語里直接拿過來用的。“唐”這個字在日語中的含義跟我國的“胡”“番”的意思差不多,就是“外來的”,並非一定指唐朝或中國。
唐菖蒲並非菖蒲
唐菖蒲跟端午節民間用來防疫驅蚊的菖蒲並無“血緣關係”。唐菖蒲是鳶尾科唐菖蒲屬球根花卉,拉丁名為gladiolus×gandavensis;菖蒲是天南星科菖蒲屬多年草本植物,拉丁名為acorus calamus。它們的葉片長得頗為相似,這是唐菖蒲得名的原因。
菖蒲的葉片揉碎了有濃郁的香味(這是它可以用來驅蚊的緣由),可以提取芳香油,根莖可制香料;而唐菖蒲全身沒有香味。兩者的花序外貌更是大相徑庭:菖蒲的穗狀花序肉質,基部帶有天南星科家族的標誌性大苞片(稱為佛焰苞),遠遠不及唐菖蒲的穗狀花序艷麗多姿。
菖蒲的葉片、花序和佛焰苞(陳俊生 攝)
唐菖蒲的葉片和花序(白瑞興 攝)
唐菖蒲憑何躋身世界四大切花?
切花是指各種剪切下來以觀花為主的花朵、花序或花枝,其色彩鮮艷、花姿優美,有的還有誘人的香氣,是插花、花籃和其他花卉裝飾的主要花材。世界四大切花是月季、菊花、香石竹和唐菖蒲。
唐菖蒲能躋身世界四大切花的行列,憑的是實力:它的植株高及人膝,健壯翠綠,硬質的條形葉片挺拔似劍(因而有別名叫劍蘭),常7~8枚嵌疊狀排列成扇形;穗狀花序自葉叢抽出,最長可達1米,着花12~24朵,蠍尾狀排成二列,而花冠都面向同一方向,頗為有趣。
唐菖蒲不僅花序碩大,單朵花也很大,下端是漏斗形的花冠筒,上端花被裂為6瓣,瓣邊有波狀褶紋,薄如綢絹,絢麗非凡,有紅、黃、紫、白、藍等單色或複色。花朵盛開時猶如一個個精美的喇叭。
唐菖蒲那長長的花葶,配上姿態萬千的花型,特別適合剪成鮮枝插瓶、插籃觀賞,不論直插、斜插、長插、短插,都能展現卓越風韻。
陳俊通 攝
唐菖蒲現已高度園藝化,品種非常多。若條件適宜,四季都能開花剪枝,可以不間斷為市場提供各種類型鮮切花。在素有“百花王國”之稱的荷蘭,如今唐菖蒲的總產量僅次於荷蘭國花鬱金香。
在西方,歐洲人有用唐菖蒲的切花裝飾慶典的習慣,而在東方,因唐菖蒲的穗狀花序是由下而上漸次綻放,我國南方居民賦予它“節節高升”的寓意,它因此成了新春“年花”之一,也是開業花籃中的主要切花之一。
陳俊通 攝
唐菖蒲的習性、栽培與其他應用
唐菖蒲原產地中海沿岸、非洲熱帶,尤以南非好望角最多,為世界上唐菖蒲野生種源的分布中心。由產地可知,唐菖蒲是喜溫暖和強光照的植物,不耐寒凍,但溫度過高對其生長也不利,它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0~25℃。
唐菖蒲在中國貴州及雲南一些亞熱帶高海拔地方,常因夏季涼爽逸為半野生狀態。同樣原因,它在夏季的東北、華北地區,生長、開花均較廣州、上海為好。遼寧省凌源市的花卉產業建設就是從唐菖蒲開始的,1979年開始大面積栽培。然而,它在上海冬季可於露地安全過冬,在中國北方則需挖出球莖放於室內越冬。
唐菖蒲的球莖扁圓球形,外面包裹着棕色或黃棕色的膜質,大小如荸薺或芋頭,生產上常用分球法、切球法進行繁殖。我國東北地區的涼爽夏季,很適合養育唐菖蒲地下小球和子球。
唐菖蒲的種植土壤以肥沃、排水通暢的砂質壤土為宜,最好偏酸性。唐菖蒲喜歡肥,適當的磷鉀肥可以提高花的質量。
除了賞花,唐菖蒲的球莖也能入葯,具有解毒散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療癰瘡、腮腺炎等。它的莖葉可以提取維生素c。唐菖蒲對氟化氫等有毒氣體敏感,還可以作為監測大氣污染的指示植物。
唐菖蒲的種植(白瑞興 攝)
作者:王珏 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
策劃:謝芸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