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進入2.0時代 運用新技術肝移植一年生存率99.8%

2024年12月22日08:23:08 科學 1134

“目前這項技術不斷發展、應用,各地器官移植中心迄今為止臨床開展'無缺血'肝移植300例。”12月21日,2024年《嶺南科學論壇》系列活動——2024生命科學大會在廣州白雲賓館舉行。會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教授何曉順作題為《器官醫學實踐與末來》的學術報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表示,器官移植已進入2.0時代,“無缺血”器官移植已拓展至心、肺、腎等移植領域,並向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器官移植進入2.0時代 運用新技術肝移植一年生存率99.8% - 天天要聞

論壇現場

歐美多家移植中心已應用新技術

器官醫學,是指基於離體器官養護技術平台,在器官層面上精準開展醫學研究及治療。同時還擔任廣東省器官捐獻與移植免疫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山大學器官捐獻研究所所長的何曉順教授,作為“世界首創無缺血器官移植術”完成者,結合相關的研究,提出了器官醫學最新的六大研究探索方向。

器官移植進入2.0時代 運用新技術肝移植一年生存率99.8% - 天天要聞

“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在國內已經是一個常規技術

“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是在不中斷器官血流的狀態下完成移植過程。目前在國內已經是一個常規技術。運用新技術之後,器官移植帶來了哪些好處?何曉順以肝移植舉例說,從療效來看,以前肝移植一年生存率大概是90%,這也是國際上比較好的成績,運用器官移植新技術後,一年生存率提高9.8%,達99.8%,這是非常大的進步。另外,術後患者併發症明顯下降,病人康復時間縮短,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器官移植進入2.0時代 運用新技術肝移植一年生存率99.8% - 天天要聞

器官移植新技術為患者帶來更好的療效

《美國移植雜誌》發表評論認為“無缺血”器官移植是“器官移植髮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目前,“無缺血”器官移植術已拓展至心、肺、腎等移植領域,並向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器官移植進入2.0時代 運用新技術肝移植一年生存率99.8% - 天天要聞

何曉順教授接受採訪

何曉順教授透露,“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在歐美知名醫療機構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美國梅奧醫療診所今年做了該國首例“無缺血”心臟移植術,意大利做了該國首例的“無缺血”肝臟移植,俄羅斯上個月做了兩例“無缺血”的肝移植。

腸癌類器官成“替身”為患者試藥

會上,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的吳小劍在題為《基於PB級大數據的中國人群腸癌數字圖譜構建及臨床診療的個性化策略》的學術報告中提到,根據國家癌症中心2024年提供的數據,我國結直腸癌年死亡例數約24萬,是全國發病率第二、死亡率第四的惡性腫瘤。

器官移植進入2.0時代 運用新技術肝移植一年生存率99.8% - 天天要聞

腸癌類器官自動化工作站可實現從組織處理到葯敏檢測的全流程自動化

2018年,他們團隊牽頭國際癌症基因組聯盟參與了ICGC-ARGO結直腸癌項目,在多模態數字化腸癌臨床資源、中國人群結直腸癌分子圖譜、中國人群結直腸癌突變圖譜、中國人群腸癌的複雜變異圖譜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究。

據了解,針對早診率低、70%藥物治療不佳的現狀,研究團隊利用腸癌類器官作為“替身”為患者“試藥”,實現結直腸癌精準治療。基於類器官的腸癌葯敏分型,為腸癌類器官,建立全面的類器官葯敏檢測平台、腸癌類器官自動化工作站,精準化、標準化,減少人為誤差,低通量與高通量兼顧,全過程自動化、AI化,實現從組織處理到葯敏檢測的全流程自動化。

廣東省器官醫學與技術學會數智醫學講堂發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清遠醫院陳彩蓉作題為《幹細胞與外泌體的應用研究》的學術報告。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廣州中醫藥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碩士生導師庄一強作題為醫院藍皮書——《中國醫院競爭力報告》解讀。

廣東省抗癌協會鼻咽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州泰和腫瘤醫院朱伶群主治醫師作題為《質子治療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的學術報告。

我國把生命科學作為一個產業還不到20年的時間,真正飛速發展也不過是10年以內的事情。我國健康產業僅占GDP總量的4%至5%,與發達國家的15%相比仍處於起點,仍然是藍色的海洋,產業發展前景可觀。

會上,廣東省器官醫學與技術學會數智醫學講堂同時發布。數智醫學講堂,重點打造醫學專家數字分身教學視頻,提供一個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的高端平台,更好地推動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與發展。

論壇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指導、廣東省器官醫學與技術學會主辦、廣東科技新聞工作者協會承辦。大會圍繞“生命科學新格局、新動能、新質生產力”主題展開學術研討,探討生命科技與AI融合,加速重構,激發新動力。大會匯聚了省內外生命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深入剖析生命科學的最新成果與未來走向,加速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共同推動生命科學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文、圖 | 記者 黎秋玲 通訊員 科記協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新疆上空“不明飛行物”是啥?當地氣象局、科普博主揭秘 - 天天要聞

新疆上空“不明飛行物”是啥?當地氣象局、科普博主揭秘

近日,新疆上空一發光移動的物體引發全網關注。在新疆烏魯木齊、昌吉,甚至更遠的克拉瑪依、阿勒泰,都有網友拍下了這個“不明飛行物”,拍攝者稱,在拍攝期間,“不明飛行物”的形狀和速度還出現了變化。“不明飛行物”究竟是什麼?
新疆多地出現不明飛行物,最新回應 - 天天要聞

新疆多地出現不明飛行物,最新回應

5月18日#新疆多地上空出現不明飛行物衝上熱搜。5月16日晚,多位目擊者向記者表示該飛行物分為上下兩個扇形中間有一條很明顯的分隔線在夜空的襯托下特別明亮當時有很多市民都拍下了這一畫面烏魯木齊網友xerman告訴記者,16日晚10點56分,他和朋友正在從昌吉回烏魯木齊市八鋼路的路上,突然,天空中出現一個非常亮的物體,“...
張朝陽談AI發展:科技進步帶來驚喜和挑戰  人類要時刻保持清醒 - 天天要聞

張朝陽談AI發展:科技進步帶來驚喜和挑戰 人類要時刻保持清醒

央廣網北京5月18日消息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當天,2025搜狐科技年度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多位院士、科學家與產業界人士齊聚一堂,圍繞基礎科學突破、技術革命產業化應用、人工智能與人類文明演進等議題展開深度探討,開啟全天的思想盛宴。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物理學博士張朝陽在致辭中表示,進入2024年...
熱搜第一!新疆多地出現不明飛行物,最新回應→ - 天天要聞

熱搜第一!新疆多地出現不明飛行物,最新回應→

5月18日,#新疆多地上空出現不明飛行物#衝上熱搜。5月16日晚,新疆烏魯木齊夜空中出現不明飛行物,引髮網友熱議。多位目擊者向極目新聞記者表示,該飛行物分為上下兩個扇形,中間有一條很明顯的分隔線,在夜空的襯托下特別明亮,當時有很多市民都掏出
蒲慕明院士:好的科普應以“質疑、討論公眾關切的科學問題”為切入點 - 天天要聞

蒲慕明院士:好的科普應以“質疑、討論公眾關切的科學問題”為切入點

·公民的科學素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指標。科普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沒有科學基礎的中小學生和成年人,另一類是針對有科學基礎、多學科的科研人員的“高端科普”,這類科普有助於學科交叉的發展,我們現在缺乏高端科普。公民的科學素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指標,科普工作是科學家回報社會最直接的方式。5月17日,在上海科技...
張朝陽談人工智能發展:人類要時刻保持清醒 - 天天要聞

張朝陽談人工智能發展:人類要時刻保持清醒

【CNMO科技消息】5月17日“世界電信日”當天,2025搜狐科技年度論壇在北京舉辦,多位院士、科學家與產業界人士出席。 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物理學博士張朝陽在致辭中表示,進入2024年、2025年,人類關於AI方面的進展進入快車道,具身智能百花齊放。但是,科技進步帶來驚喜,同樣也帶來挑戰。同時他強調,A...
新疆出現不明飛行物 - 天天要聞

新疆出現不明飛行物

嘿,寶子們,來聽個超逗的事兒!5 月 16 日晚上呀,新疆烏魯木齊的夜空就像個大舞台,突然闖進個不明飛行物這個 “怪咖”,一下子就成了大家嘮嗑的熱門話題,這到底是啥呀?那晚,烏魯木齊的夜空里這個神秘傢伙一現身,市民們就像小偵探發現寶藏一樣興
發射後失聯 印度地球觀測衛星發射任務宣告失敗 - 天天要聞

發射後失聯 印度地球觀測衛星發射任務宣告失敗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當地時間18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使用極地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地球觀測衛星“EOS-09”。該衛星原計劃被送入太陽同步軌道,但發射後不久,發射基地與衛星失聯。隨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宣布衛星未能成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失敗。(記者 薛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