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尋蹤:一本雜誌的“宇宙探索”

2023年04月24日20:55:01 科學 1159

新華社蘭州4月24日電(記者崔翰超 張玉潔)在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引發熱議之時,它的原型、曾被稱為中國不明飛行物(UFO)“第一刊”的《飛碟探索》正在經歷順應時代的改變。

對很多科幻迷來說,《飛碟探索》打開了他們仰望星辰大海之窗。雜誌創刊於1981年,那時的人們對知識極度渴求。改革開放初期,國外對不明飛行物的熱潮也漂洋過海而來。

這本主要刊載國內外有關各類不明飛行物文章的雜誌,發行量最高時達34萬冊。創刊號里的文章極具時代特點:《UFO是真的嗎?》《關於外星人的模樣》《從航空器發展看飛碟的可能性》……

星河尋蹤:一本雜誌的“宇宙探索” - 天天要聞

《飛碟探索》雜誌(4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崔翰超 攝

1984年,錢學森曾致信《飛碟探索》。他在信中寫道:“國內國外對UFO有不少人感興趣,是客觀現象,但也有爭議。所以是個社會問題,要作為一個社會現象來研究。”

題為飛碟,意在探索未知世界。這本雜誌成為很多讀者的“啟明星”,在它的影響下,仰望星空成為很多讀者一生的志趣。

51歲的張滿溪清晰記得與《飛碟探索》的初次相遇。在陝西一個小城郵局旁的雜誌攤,10歲的小女孩無意翻到了這本雜誌。從奇形怪狀的不明飛行物到失落的瑪雅文明,雜誌里的世界與小人書里的故事如此不同,她一下子入迷了。

“這本雜誌讓我始終對未知保持好奇,我也因此養成了專註、愛鑽研的習慣。”張滿溪家中至今仍保存着幾百本《飛碟探索》,睡前翻看舊雜誌已成習慣。

編輯錢茹是2000年進入《飛碟探索》編輯部的。此前,星空對她而言只是大自然的浪漫。

“數不清的稿件和讀者來信把我們不斷拉向宇宙深處。”她開始和讀者、科研工作者一同觀察星象,也曾循着來信的線索前往祖國的天南海北尋覓“天外來客”的蹤跡。

“宇宙如此之大,我們是否孤單?”探尋這個問題,成了錢茹和讀者的共同追求。

星河尋蹤:一本雜誌的“宇宙探索” - 天天要聞

4月13日,《飛碟探索》編輯錢茹在工作。 新華社記者 崔翰超 攝

那時,不少飛碟愛好者痴迷於此。可經過編輯部同事的查證,發現許多貌似地外文明的線索很可能只是大氣現象、飛鳥、人工製品,甚至鏡頭下的光斑。“雖然我們對太空充滿好奇,但都要以科學、辯證的思考作為基礎。”錢茹說。

幾十年間,時代飛速發展。《飛碟探索》也迎來新的發展。2020年,《飛碟探索》在休刊一年後以全新的面貌與讀者再會。再看目錄,有《天宮空間站——太空閃耀中國智慧》,也有《從二里頭到三星堆:探秘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起源》。

“轉型後,我們主要做嚴謹的科普內容,帶讀者了解國內外的前沿科技。”編輯馬文若兒時也曾幻想與地外文明接觸,3年前進入編輯部後,她發現雜誌已與過去大不同。

馬文若介紹,過去雜誌內容以國外的未知現象為主,現在國內的科研發現則佔據了大部分版面,文章包括天文、考古、生命等多個學科領域。

星河尋蹤:一本雜誌的“宇宙探索” - 天天要聞

4月13日,《飛碟探索》編輯馬文若在工作。 新華社記者 崔翰超 攝

從科幻到科普,從國外到國內,背後是我國科研水平快速發展和群眾科學素養的持續提高。

兒時受到《飛碟探索》啟蒙的馬瀚青如今成為遙感科學博士。在他眼裡,科技不僅改變了生活,也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我國在航天、大飛機等領域的成就,已不再局限於科研,而成為全社會的熱議話題。

“科技服務社會更有意義,科普工作就是一個科學指導生活的過程,在提升大眾科學認知的同時,也為下一代播下科學的‘火種’。”馬瀚青說。

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期刊出版中心總經理王鐵軍介紹,《飛碟探索》雜誌復刊後,加強了與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舉辦了多場以“科學家做客讀者直播間”為主題的科普直播活動。“未來我們還會推出更多科普作品,繼續向未知進發。”他說。

“現在空間站都上太空了,未來的目標必定是星辰大海。”錢茹始終堅信,人類對未知的探索永無止境,問題的答案就藏在群星之間。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弘揚科學家精神,北航教授陳虔攜人工智能遐想走進西紅門鎮 - 天天要聞

弘揚科學家精神,北航教授陳虔攜人工智能遐想走進西紅門鎮

“當AI從工具到與人類齊平,再到超越人類,我們該如何自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陳虔向在座的聽眾們拋出這一問題。這是在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鎮人民政府禮堂舉辦的“以科學的態度認知人工智能與我們的關係——從初始到對未來的期許”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活動現場,陳虔為西紅門鎮政府近百位公務員帶來一場融合AI技術解析與...
剛剛!武大宣布:成立新學院! - 天天要聞

剛剛!武大宣布:成立新學院!

7月2日武漢大學機器人學院成立大會在該校舉行學院將從小米、宇樹、樂聚、優必選等機器人、智能製造頭部企業聘請10名產業教授培養創新拔尖人才武大機器人學院執行院長肖曉暉教授在會上介紹,新成立的機器人學院2025年將招收90名本科新生,將依託武大
字節、快手、騰訊同時加入專利池 - 天天要聞

字節、快手、騰訊同時加入專利池

作者:黃鶯2025年7月1日,總部位於美國的專利池管理機構Access Advance LLC宣布視頻分發專利(Video Distribution Patent,VDP)專利池的首個進展——首批被許可方和許可方名單,其中字節跳動、快手和騰
論證70餘年,黃河上的“超級工程”要來了? - 天天要聞

論證70餘年,黃河上的“超級工程”要來了?

什麼項目值得爭論70多年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論證,前後歷經七十餘年,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前期工作迎來最新進展—— 寧夏中衛市自然資源局近日發布《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證前公示》(以下簡稱“公示”),公布了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項目的擬選址位置、擬用地面積等信息。 黃河流域治理長期...
第41次南極考察有哪些驚心動魄的故事?聽4位科考隊員講 - 天天要聞

第41次南極考察有哪些驚心動魄的故事?聽4位科考隊員講

原標題:第四十一次南極考察隊在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破冰逐浪,向新的未知進發(弘揚科學家精神)一次卸貨任務中,承擔人員轉運任務的“雪鷹301”直升機正在降落“雪龍2”號艉甲板。科考隊員在海拔4000米的冰原上拔出手搖鑽。科考
月球蓋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 天天要聞

月球蓋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在月球蓋房子,要從地球上運建材嗎?長期留駐月球,飲用水也要地球“發貨”、飛船“快遞”嗎?“不用!”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團走進位於安徽合肥的地球深空探測實驗室時,記者從科研人員口中聽到了令人振奮的消息。月壤3D打印系統設備。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 天天要聞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新華社合肥7月1日電 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新華社記者郭晨、班娟娟、姚遠在安徽省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一條孕育了數十家量子科技企業的“量子大街”。過去的10多年裡,方圓幾公里內,一個擁有中電信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等代表性企業的量子產業集群在此崛起,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量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