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一餓更長壽?美科學家:是真的!一天只吃一頓多活28%

2022年11月02日18:06:30 科學 1297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早已在中國人的常識中根深蒂固,最近,一項外國小白鼠實驗結果顯示:餓肚子實驗鼠的平均壽命竟比每日按時三餐的實驗鼠平均壽命長28%。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頂級雜誌《Science》上,傳到國內,愛吃的中國人震驚了:一天只吃一頓飯反而更長壽?

餓一餓更長壽?美科學家:是真的!一天只吃一頓多活28% - 天天要聞

01 餓一餓更長壽?

一般在談到“節食”時,人們會聯想到“減肥”,而其又常被認為是不甚健康的減重方式之一,很難與“長壽”掛鈎。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此前便圍繞“節食”主導進行了一項小鼠實驗。實驗中,科學家們將實驗小鼠分為兩組,一天只為實驗組提供一次食物,對照組則正常每日三次飲食,且所提供食物的總熱量都相同。

半期實驗下來,科學家發現實驗組小鼠不僅體重減輕、胰島素抵抗減弱,而且那些因為年齡增長而堆積的老衰基因也得到正向改變,整體存活時間延長近11%。若將實驗組飯量在原來基礎上減少三成,並繼續保持一天一頓,存活期拉長數據更是達到驚人的28%。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中國人目前預期壽命為77.4歲。如果近1/3的壽命延長能夠實現,百歲人生或將可期。這一驚人結果更在國內引發討論。不過,因其實驗對象為小鼠,多名專家醫師發聲質疑,認為其缺乏人體臨床證據而不可輕信對其他動物有適用性。

今年2月,耶魯大學採取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相同的實驗設計,首次進行了人體臨床實驗。結果發現,如果每日進食量減少14%,同樣呈現28%的老衰逆轉結果。此項實驗從紙面理論上進一步證實“餓一餓更長壽”這一結論,國內外許多對抗衰需求較高的名人也開始採用這種一天一頓的飲食方式。

02 有人成功了嗎?

即使有頂級科研機構研究支撐,“一天只吃一頓”仍與大多數中國人習慣不符,對外國研究持懷疑態度者仍有之。

率先開始親身嘗試的名人中,其中就有被稱為“抗衰教父”的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大衛·新克萊。

餓一餓更長壽?美科學家:是真的!一天只吃一頓多活28% - 天天要聞

他因2013年帶領團隊發現了NAD+分子的抗衰效果而知名,該分子在實驗中被證實能夠使動物細胞中的各項生理指標發生一定程度的老衰逆轉。大衛教授也因此項研究被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100人”之一。

大衛教授在公開場合多次向媒體透露:作為研究者,自己和家人均在服用NAD+分子為核心成分的“若返”類膠囊,配合自己的“輕斷食譜”對抗衰老。他把飲食控制在一天一頓,並補充大量補劑,為的是提高營養成分的攝入效率,並平衡機體的總攝入熱量。

他常常在推特上分享個人“年輕心得”,起初,評論數僅有幾十條。但當他出現在媒體面前時,人們驚奇地發現,50歲的大衛仍然黑髮濃密,且根據常規血液和基因測試,他的生理年齡僅31.4歲。

媒體也對其家人投入大量關注。大衛的父親如今80歲高齡,每天同樣服用“若返”類分子膠囊,常常與年輕人一起參與漂流、登山等高體力消耗的運動。

餓一餓更長壽?美科學家:是真的!一天只吃一頓多活28% - 天天要聞

這一家人的嘗試被視為“成功年輕”的例子,許多網友開始參照大衛的食譜,並在推特上參與每日打卡。有媒體猜測他的抗衰成果與“若返”類抗衰補劑的大量服用不無關係,在接受澳媒《The Monthly》採訪後,這類補劑逐漸在抗衰市場上走俏。

03 專家:盲目節食不可取

也不儘是正面的例子。

此前,有新聞報道00後山東女生因節食餓出脂肪肝,儘管其節食原因是為減肥,但不科學的節食方式很可能對身體造成嚴重損害,對生命的質量也會有較深遠的影響。

餓一餓更長壽?美科學家:是真的!一天只吃一頓多活28% - 天天要聞

另一方面,大衛與其家人的抗衰成果對一般人來說很難複製。除了嚴格的節食安排以及服用大量補品以外,大衛教授的生活作息規律,也投入大量時間參與運動。值得注意的是,“若返”類抗衰補劑價格較高,一瓶價格上千元,目前受眾更多是富人階層。

對於“節食更長壽”這一結論,專家認為,一天攝入多少量的食物、安排幾頓飯,應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體重、年齡等因素綜合而定。即使壽命的確能通過節食延長,也存在帶病生存年數增加的風險,“延壽前提是健康,盲目節食不可取”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長,不負驕陽 - 天天要聞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長,不負驕陽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今天我們迎來夏天的第五個節氣小暑標誌着盛夏的登場俗話說:“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啟“蒸煮模式”這一時節,暑氣蒸騰全國從南到北,正是荷花競相盛放之時偶有清風拂過,滿塘荷香給炎熱的夏季添
享年94歲!哈工大教授嚴家騄逝世,訃告:是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重大損失 - 天天要聞

享年94歲!哈工大教授嚴家騄逝世,訃告:是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重大損失

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哈爾濱工業大學熱工專業創始人之一、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嚴家騄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7月7日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4歲。嚴家騄同志1931年1月出生於江蘇南通,1953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同年進入哈工大讀研,1985年任教授。歷任哈工大熱工教研室主任、工程熱物理研究室主任。曾...
“丹娜絲”逐漸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寧德一帶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將出現 2.5 到 3.5 米的大浪 - 天天要聞

“丹娜絲”逐漸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寧德一帶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將出現 2.5 到 3.5 米的大浪

今年第 4 號颱風 “丹娜絲”備受關注。最新消息顯示,截至 7 月 7 日 17時,“丹娜絲” 為熱帶風暴級,颱風中心位於距離浙江省溫嶺市偏南方向約 190公里的東海西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 9 級(23 米 / 秒,約 83 公里 / 小時)。“丹娜絲”將先以每小時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8日早晨起逐漸轉向偏西方向...
相比AI,我們更期待人類的回復;生活方式工業化與炎症性衰老相關?埃及祖先的新線索 | 一周論文新鮮讀 - 天天要聞

相比AI,我們更期待人類的回復;生活方式工業化與炎症性衰老相關?埃及祖先的新線索 | 一周論文新鮮讀

關注+星標,好搭檔不錯過7.7本周值得讀來自《自然》旗下期刊的新近發表,我們為您精選呈現。1. 將AI回復標記為人類回復能增強同理心2. 並非所有人群的衰老都與慢性炎症相關3. 古DNA揭示埃及祖先4. 擬態是否成功取決於觀察者的視角心理學 | 將AI回復標記為人類回復能增強同理心Comparing the value of perceived human
全新影響因子!科研人必備《期刊手冊》 - 天天要聞

全新影響因子!科研人必備《期刊手冊》

開放科學(Open Science)是透明、值得信賴、且可供所有人使用、重複使用並借鑒的科學,它能帶來更快、更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以及更為廣泛的益處,而開放獲取(Open Access)是這一切的基礎。以OA形式發表研究,也能為研究人員和作者帶來影響力和可見度等諸多益處: 金色OA具有更大程度的引用優勢,更多的使用量和更廣的影響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