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醫學文本中,對於人類大腦的形態,就有過諸多的描述;那時的人們認為,大腦損傷與身體癱瘓有着某種微妙的關聯。
再翻看西方歷史,也會發現,在古希臘哲學家和醫療實踐者中,不乏對人類大腦表現出特別關注的人;比如,公元前5世紀的阿爾克邁翁,以及希波克拉底為代表的科斯學派,都有過對人類大腦的研究和探索。
而我們所熟知的“大腦科學”,其實是在近200多年才慢慢成型的學科,與浩瀚的歷史相比,實屬新生事物。
由此可見,人類對大腦的探索之心,古已有之。如今,科學已從自然哲學中脫胎而出,在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人們對大腦探索的思路、方法和工具,也在不斷地更新迭代。
在當下這個時代,普通人最容易觸及的“探索大腦的工具”,就是與大腦科學相關的書籍。
比如,主要從事大腦相關內容的英國作家麗塔·卡特,其著作的《DK大腦高效鍛煉大百科》,就是一本教我們如何讓大腦保持健康、年輕和靈活的書籍。
作者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講述了,大腦如何工作,以及大腦的各個部分如何相互協作,來幫助人類進行思考、學習、社交等正常態的活動。
並且,本書描述了一個功能齊全的頭腦,是如何在各種智力技能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以及如何磨鍊、鍛煉、完善和充分利用這些智力技能,作者由此為我們提供了各種腦力遊戲、鍛煉方法和練習指導。
可以說,此書所呈現的實用指南,就是想讓我們通過測試這些智力技能,找到揚長避短之法,從而選擇和組合一種全新的、有趣的,利於大腦健康的生活方式。
比如,我們為什麼時常會忘記事情?
作者告訴我們,當大腦的編碼記憶的神經元網絡失聯時,記憶就會隨之消失;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重複使用和加強長期記憶網絡,以此提取其中重要的信息,並將它們“存儲”起來。
還有,我們常說“回憶起一件事情”,其實就是激活了關於此事件的記憶,因而會加強大腦突觸的連接;反之,記憶就不會被重新激活,突觸的連接也就得不到強化。
事實上,遺忘其實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尤其是當大腦中的網絡,出現過早衰退的現象時,遺忘就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甚至,書中還告訴我們,人類大腦對記憶的處理,其實也是會分門別類來存儲的,其中包括了“情節記憶、語義記憶、程序記憶、工作記憶”。
就拿“情節記憶”來說,即指我們所經歷事件的記憶,如你與伴侶婚禮當天的記憶,其中所涉及的,便是取決於具體的體驗。
其次為“語義記憶”,則是指知識的記憶,如“法國首都巴黎”,就是從顳葉提取而來的。
再來看看“程序記憶”,顧名思義,此為“已經自動化的動作技能的記憶”,如騎自行車的技能等,它們被大腦存儲於皮質下方的區域。
最後就是“工作記憶”,也就是說“短時間的記憶”;不難理解,我們平時所記住的,幾乎都是需要使用的時刻,如想要記住一個電話號碼,則可以通過多次撥打此電話號碼,來實現記憶存儲。
由此可見,大腦結構紛繁複雜,各個部位都是通過相互作用和關聯,甚至說是整個腦部都來參與的活動,以此幫助我們進行學習、閱讀、寫作、思考和交流等日常行為。
作者說:“大腦是智力的基石。”而《DK大腦高效鍛煉大百科》一書,正好彙集了有關腦健康的最新科研成果。
例如,書中提供了一系列保持腦健康的實用方法,以及眾多高清圖解資料,並結合了淺顯易懂的陳述方式,讓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人腦的工作原理、大腦鍛煉、思維能力、如何嘗試新事物等內容。
因此,這是一本適合所有人閱讀的科普讀物。
總之,如果我們想要對自己的“所思所想”一探究竟,那麼此書就是最好的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