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想不到,現在隨處可見的南瓜,曾一度瀕臨滅絕,更難以想象,要不是人類的“貪吃”,實現了人工培育,現在已經沒有了南瓜以及南瓜屬作物,人類的馴化對於自然來說並不一定是壞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會面臨瀕危
可以說在恐龍時代,南瓜屬類植物,包括南瓜、葫蘆、西葫蘆等就出現在了地球上。
然而,當時的南瓜還很“桀驁不馴”,不同於現在南瓜的香甜,當時的野生南瓜含有一種名叫“葫蘆素”的物質,這種物質不僅味道極苦,而且還具有毒性。
這種物質的存在,野生南瓜看上去鮮嫩可口,但是一旦小型的動物誤食了這種植物,極有可能一命嗚呼。
既然如此,野生南瓜種子的傳播就只能依靠極少數的大型哺乳動物來完成,這些大型哺乳動物擁有巨大的身軀,不僅能夠減弱葫蘆素對身體的危害,而且還能代謝掉這種毒素。
國外科學家們就曾在乳齒象的糞便中發現了南瓜屬類植物的種子,正是由於這些大型哺乳動物的存在,才使得野生南瓜屬植物瘋狂繁殖,建立了屬於它們的“王國”。
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野生南瓜屬類植物的面積不斷縮減,這與古老的大型哺乳動物的減少甚至消失有直接的關係,沒有這些動物,南瓜的種子就無法大面積傳播,而小型動物根本無法忍受野生南瓜的苦澀,這樣一來,南瓜的祖先陷入了絕境,一度瀕臨滅絕。
人類後來又是如何馴化南瓜的?
動物都無法忍受野生南瓜的苦澀干硬,更別說挑剔的人類了,而且葫蘆素對人體危害極大,食用過多會造成嚴重的腹瀉,它還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做“毒性南瓜屬綜合征”。
但是人類祖先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苦味相對淡一點的野生南瓜毒性也會相對小一點,憑藉豐富的生活經驗,人們開始選擇性地採摘並食用野生南瓜,南瓜種子也就由又此傳播開來。
人類不斷發展和進步,足跡幾乎遍布全球,而原產於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帶的南瓜也隨着人類漂洋過海,由於南瓜屬植物與玉米、土豆等作物相似,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當地的人們將其看做是重點栽培的農作物之一,通過雜交等等栽培方式來獲得新品種的南瓜。
除此之外,環境的改變也是南瓜被馴化的重要原因,人類的活動將南瓜種子帶到世界各地,在氣候和環境的影響下,野生南瓜的基因發生了改變。
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將古老野生南瓜的種子與現在普通南瓜的種子進行了DNA對比,結果顯示自野生南瓜屬植物出現以來,人類至少馴化了三種不同遺傳譜系的南瓜屬植物,南瓜以及西葫蘆的野生樣本已經很難找到,一些蕊等亞種也只能在特定的野生環境中生存。
總而言之,南瓜的確是因為人類的活動而重新看到了生的希望。
南瓜在中國的傳播
南瓜最早在明朝時期傳入中國,只是那個時候的南瓜還不叫南瓜,叫做倭瓜,顧名思義就是從日本傳來的南瓜屬類植物,而日本人把南瓜叫做“唐茄子”,因為他們認為南瓜來自東方中國。
直到清朝時期,人們才弄明白南瓜並不是來源於日本,而是來源於世界的南方,於是“南瓜”便成了它的新名字。
根據記載,南瓜屬類植物原產於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帶,它的傳播途徑是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從歐洲到葡萄牙,再從葡萄牙到日本、菲律賓等等國家,在明朝時期傳入中國。
對於那個時候的普通百姓來說,南瓜不僅容易栽種,而且產量很高,是能夠代替糧食的存在,更有“米瓜”的美稱,南瓜從此在得到中國廣泛傳播和廣泛種植。
銀杏的繁衍也歸功於人類
人類不僅拯救了瀕臨滅絕的南瓜,銀杏得以繁衍也有人類的功勞。
1992年,銀杏在《中國植物紅皮書》中被列為珍稀瀕危植物,直到現在,銀杏仍在瀕危植物之列,甚至被定義為“極危”。
揚子鱷因為稀少被列入瀕危動物行列,但是銀杏樹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為什麼還是瀕危植物呢?
其實,評價一個物種的易危水平不是以數量為標準,而是根據物種在野生狀態下的存活能力,雖然銀杏樹隨處可見,但在野外它們的存活率卻是非常低的有關方面的專家分析,這是因為幫助銀杏樹繁衍的野生動物的減少和消失。
銀杏葉像一把小扇子,外形可愛,但是很少有人會注意銀杏果。銀杏果不僅味道讓人難以忍受,而且還有毒,與南瓜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銀杏果強烈的氣味會影響一些動物識別標記的能力,鳥類、松鼠等小型動物也幾乎不吃銀杏果,但銀杏果卻是許多恐龍的食物來源,恐龍在吃銀杏果的同時也幫助了銀杏種子的傳播,使得銀杏樹在野外能夠不斷繁衍。
但是在恐龍等以銀杏果為食的大型動物滅絕之後,銀杏果幾乎失去了傳播種子的途徑,導致野生銀杏樹的數量急劇減少,而人類的出現又一次幫助銀杏樹傳播種子,給了銀杏樹生的希望,可以說銀杏離開了人類的栽培,將會一步一步走向瀕危,甚至滅絕。
除了南瓜和銀杏,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植物,比如深受人們喜愛的牛油果,還有可可樹等等,幾乎都是由於共生動物的減少而導致這些植物的繁衍陷入絕境,但是又由於人類的出現拯救、馴化了它們,使得這些植物不斷進化,不斷尋找最適合自己生長的環境。
可以這麼說,以南瓜為代表的這些植物曾瀕臨滅絕,但是在和人類打交道的過程中得到了救贖,人類不僅幫助它們傳播種子,還為它們尋找更加適宜的生存環境。與其說人類依靠自然資源生存,不如說自然與人類相互依存,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