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2022年10月01日14:35:01 科學 1106

本文內容來自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科學中心承辦、北京科技報社協辦的首都科學講堂。講堂每周邀請院士專家開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科學文化,促使公眾全面、正確理解科學。

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於發布“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確“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部將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省份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何為“無廢城市”?“無廢城市”建設有何標準?普通市民如何參與“無廢城市”建設?

本期首都科學講堂邀請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長聘教授李金惠,為我們講解“無廢城市”如何讓廢物變資源。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主講嘉賓:

李金惠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長聘教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執行主任、斯德哥爾摩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執行主任

▲“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上)

▲“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下)

固體廢物問題困擾城市發展

我們正在建設宜居城市,其標準包括社會文明度高、經濟富裕度高、環境優美度高、資源承載度高、生活便宜度高、公共安全度高等方面。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宜居城市 (供圖/李金惠)

但宜居城市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固體廢物問題。人類在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廢物,有一部分是固體廢物,其他為廢水、廢氣等。我國是人口大國,必然也是固體廢物產生大國。我國目前各類固體廢物累積堆存量約800多億噸,年產生量近120億噸,且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如不進行妥善處理和利用,將對資源造成極大浪費、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對社會造成惡劣影響。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我國目前各類固體廢物累積堆存量約800多億噸,年產生量近120億噸,且呈現逐年增長態勢 (供圖/李金惠)

其實,固體廢物首先是資源屬性——城市礦產。我們可以把固體廢物看成是城市礦產,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比如把一些廢礦渣裡邊的有色金屬回收、廢舊玻璃回收製作成新的玻璃製品等等。另外,我們可以把固體廢物的性能進行轉變。比如,把廢玻璃和廢橡膠用於生產鋪路的材料。還有一種就是將固體廢物進行能量轉換,比如用固體廢物生產電力等。

固體廢物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屬性,也就是生態環境的風險。長期露天堆放的固體廢物,其有害成分在地表徑流和雨水的淋溶、滲透作用下通過土壤孔隙向四周和縱深的土壤遷移;有害成分經過土壤的吸附和其他作用,進而對土壤中生長的植物產生污染,污染嚴重的土地甚至無法耕種,失去了使用價值。

固體廢物還會造成空氣污染,其在運輸、處理過程中,如缺乏相應的防護和凈化措施,將會造成細末和粉塵隨風揚散;堆放和填埋的廢物以及滲入土壤的廢物,經過揮發和化學反應釋放出有害氣體,都會嚴重污染大氣並使大氣質量下降。

固體廢物也會污染水體。固體廢物經雨水沖刷被地表徑流攜帶進入水體,或是飄入空中的細小顆粒通過降雨及重力沉降落入地表水體,水體可能溶解出其中的有害成分,污染水質、毒害生物。有些簡易垃圾填埋場,經雨水的淋濾作用,或廢物的生化降解產生的滲瀝液,含有高濃度懸浮固態物和各種有機與無機成分。如果這種滲瀝液進入地下水或淺蓄水層,將導致嚴重的水源污染,而且很難得到治理。

我們生活在環境中,以大氣、水、土壤為媒介,可以將環境中的有害廢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膚攝入人體,使人致病。所以,我們對城市生活垃圾必須做到“日產日清、科學處理”。

固體廢物還會影響市容。生活垃圾的露天堆放和簡易填埋,不僅會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而且在城郊的生活垃圾堆容易滋生蚊蠅、蛆蟲和散發惡臭,影響市容,有礙景觀。由於垃圾亂丟亂棄,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樹上掛着的塑料袋等更是嚴重影響了自然景觀的觀瞻。

固體廢物還有安全的隱患。生活垃圾在腐化過程中,會產生沼氣和有害物質,包括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硫化氫等,產生惡臭,容易發生自燃、自爆現象,存在安全隱患。

固體廢物的問題還有社會屬性。社會每個成員都產生、排放固體廢棄物。固體廢物產生意味着社會資源的消耗,對社會產生影響。固體廢物的排放、處理處置及其污染性影響他人的利益。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固體廢物的社會屬性決定減少固體廢物是每個人的責任 (供圖/李金惠)

固體廢物的社會屬性涉及“鄰避運動”。“鄰避運動”就是“不要在我家附近建設垃圾處理設施”。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有人發現芬蘭的三座垃圾焚燒爐里的飛灰裡面出現了二噁英。二噁英是一種致癌物質,所以公眾又擔心垃圾的焚燒可能會產生致癌的物質,損害公眾的健康,因此抵制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的建設。

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生活習慣和城市環境的改變,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迅速增長,環境隱患也越來越突出。世界上許多城市均有過“垃圾圍城”的局面,已經嚴重製約了城市發展。

那麼我們的垃圾去哪裡呢?

其實有如下出路。第一個出路就是進入了生活垃圾的焚燒廠。在中國垃圾焚燒量比例已經達到了60%以上。目前中國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在世界上是處於比較先進的地位。 北京也有一些生活垃圾焚燒廠,大家都可以預約參觀。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中國垃圾焚燒量的比例已經達到了60%以上(供圖/李金惠)

垃圾焚燒即通過適當的熱分解、燃燒、熔融等反應,使垃圾經過高溫下的氧化進行減容,成為殘渣或者熔融固體物質的過程。

垃圾焚燒設施必須配有煙氣處理設施,防止重金屬、有機類污染物等再次排入環境介質中。回收垃圾焚燒產生的熱量,可達到廢物資源化的目的。垃圾焚燒的優點是焚燒技術可減容85%以上,減量75%以上,突出了減量化及無害化,焚燒過程產生的熱量用來發電可以實現垃圾的能源化。其缺點是焚燒條件控制不當會存在煙氣污染問題,且設備投資巨大。

第二個垃圾處置基本方法是填埋。其優點是操作簡單,可以處理所有種類的垃圾。但是其缺點是佔地面積大,同時存在嚴重的二次污染,例如垃圾滲出液會污染地下水及土壤,垃圾堆放產生的臭氣嚴重影響場地周邊的空氣質量,垃圾發酵產生的甲烷氣體既是火災及爆炸隱患,排放到大氣中又會產生溫室氣體。最關鍵的是填埋場處理能力有限,服務期滿後仍需投資建設新的填埋場,進一步佔用土地資源。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填埋是城市垃圾最基本的處置方法(供圖/李金惠)

垃圾處理的方式還有堆肥。我們家庭的餐廚垃圾實際上都是有機物,可以把它們做成肥料。我們採用專門設備將有機垃圾破碎後集中進行發酵,並添加專門培養的微生物,使其中的有機質進行降解,形成堆肥。其優點是工藝比較簡單,適合於易腐物質的處置,投資比單純的焚燒處理大大降低。缺點是不能處理不可腐爛的有機物和無機物,因此減容、減量及無害化程度低。僅僅依靠堆肥處理仍然不能徹底解決垃圾問題, 必須是將新鮮的垃圾首先進行分類後,再將易腐有機組分進行發酵,才能有效地防止重金屬等物質滲入,從而保證有機肥產品達到國家標準,真正實現無害化和資源化。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垃圾堆肥示意圖(供圖/李金惠)


什麼是“無廢”理念?


那麼“無廢”理念是什麼呢?國際無廢聯盟(NGO)在2004年首次給出了“無廢”(zero waste)的工作定義,並在2009年組織專家修訂該定義:“無廢是一個符合倫理的、經濟、高效、有遠見的目標,引導人們改變日常生活方式和做法,以效仿自然界可持續的循環,所有廢棄材料都設計成可供其他過程使用的資源。‘無廢’要求系統地設計和管理產品和過程,避免和減少原材料使用量、廢物產生量,減少原材料和廢物中的有毒物質,保護或回收所有資源,而不是以焚燒或填埋的方式處理廢物。”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無廢”的理念遵守了生活垃圾管理的一個原則,首先是減量化。當然減量化在中國,我們的理解實際上更深刻。不僅是過程的減量,我們還把社會治理的提升、產業結果的調整,也作為減量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第二個是資源化,我們把更多的再生資源收集起來,讓它不要進入生活垃圾的焚燒廠。第三是能源化,比如焚燒發電等等。第四就是無害化填埋,在填埋的過程當中,我們利用適當的工程手段,讓它不產生環境污染。

整個系統成為一個循環,也就是我們講的循環鏈。所有的物質都在這個圈裡邊進行循環,完全可以不藉助於外來的力量,去獲取更多的資源來支撐。

“無廢城市”的理念是國家相關的文件中確定的,但是“無廢城市”不是不產生廢物,而是通過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轉變,從源頭減量,並進行資源化利用,最終最大限度地減少焚燒量和填埋量。

“無廢城市”的理念還不只是一個廢物本身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個倒逼機制。畢竟城市要發展,經濟要發展,還需要進行生產,所以就是通過倒逼機制來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它又是城市發展的一個新模式。

“無廢城市”會帶來很多益處。第一個就是通過這項工作,可以形成有利於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產業的快速發展。如果在政策上有保障,一批骨幹企業會具備條件去進行技術創新,那麼這個行業的發展就是可持續的。

第二是“無廢城市”建設可以促進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設施的建設。

第三是“無廢城市”建設可以大力推動社會的可持續性。比方說“無廢”賓館、“無廢”景區、“無廢”島嶼、“無廢”社區、“無廢”校園等等,包括綠色包裝,這些都是“無廢城市”建設的“無廢”細胞。

第四個是“無廢城市”建設可以大力推動公眾減少浪費,減少能源資源的消耗。通過“無廢城市”文化的傳播,讓每一個人都具有“無廢”意識,不浪費資源,不浪費能源,社會的可持續性就會大大提高。


世界上“無廢城市”的建設


1973年,耶魯大學的保羅·帕爾默(Paul Palmer)博士首次提出“無廢”。198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通過《綜合廢物管理法案》(Integrated Waste Management Act),設立廢物填埋減量目標。1996年,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通過《到2010年實現無廢法案》(No Waste by 2010 Act),成為世界上首個官方設立“無廢”目標的城市。2003年,美國舊金山市和日本上勝町同年分別制定高標準的無廢目標:到2020年完全取代填埋和焚燒方式。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無廢”理念發展進程(供圖/李金惠)

歐洲制定“無廢”計劃,日本推進循環型社會,新加坡提出“無廢”國家願景,也帶動它的合作夥伴去做“無廢城市”的建設。比方在中國,新加坡在蘇州工業園區建立“無廢城市”,天津生態城實際上也是中新合作的一個成果。

日本通過循環型社會,實際上推動的是以物質循環利用為基礎的社會構建。

亞太區域有個區域性的3R論壇和C40城市,C40城市主要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國際網絡,提出加速“無廢”進程的宣言。其實,固體廢物的管理跟氣候變化是密切相關的。國際人居環境署的智慧城市也有減廢行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管理的巴塞爾公約區域中心也在推動促進“無廢城市”建設。


中國“無廢城市”的建設


我國對固體廢物處理的基礎非常薄弱,雖然有法律,但是法律之間協調度不夠,執行有偏差。

首先,我國的固體廢物的底數不清,我們對生活垃圾的統計實際上是一個清運量,就是居民把垃圾放到垃圾桶,環衛部門收集起來的數量是有的。但是,之後不管是集中傾倒的,還是分散處理的統計數據是沒有納入統計中的。 另外,我們在固體廢物處理技術創新上也不夠,國家投入比較小,技術隊伍也不強,社會參與度也比較低。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浙江省率先建成“無廢城市”信息化平台(供圖/李金惠)

2019年9月,生態環境部結合其他17個部門的意見,對外公布了首批“11+5”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名單。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試點之一,其他城市包括深圳、三亞包頭、天津等。

“無廢城市”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果,首先是“無廢城市”建設的指標體系的開發,使我國“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的時候就會有相應評價指標。

第二,是探索建立“無廢城市”建設的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一些試點城市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標準,別的地方就可以直接借鑒;研發的一些技術,別的地方可以直接用。

第三,是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無廢城市”建設的模式。

第四,培育了一批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的骨幹企業。“無廢城市”建設最核心的關鍵節點是有企業去承接。

我國一些地方在“無廢城市”建設當中取得一些成效。

雄安新區建設“無廢城市”,打造綠色雄安。在新建區、提升改造區分區施策,環衛設施科學布局,拆建與建設管理全面推動綠色建築設計、施工和運行,引導選用綠色建材,積極穩妥推廣裝配式、可循環利用建築方式,推動建設綠色高標準全過程管理。

三亞市通過全方位“無廢”細胞工程建設,樹立綠色旅遊品牌形象,建立面向旅遊人口的“無廢”理念宣貫體系,以遊客作為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模式的傳播主體,打造“無廢城市”宣傳窗口,擴大“無廢城市”建設在全國、全世界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深圳市打造“無廢城市”標杆城市。在建築垃圾方面通過對建設過程源頭減排,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和多渠道處置,全過程智慧監管。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深圳對建築垃圾的“無廢”處理(供圖/李金惠)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工業領域率先將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寫進《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清潔生產管理辦法》,從企業生產全過程降低固體廢物的產生。在榮華街道形成“互聯網+源頭分類”模式。“一戶一碼”建立小區居民專屬二維碼、“一戶一桶”實現廚餘垃圾分類收集、“一戶一袋”推動可回收物的分類投放。利用垃圾分類全鏈路解決方案——京東生活分類空間站的平台體系,對可回收物的收集重量、收集次數、收集積分及後端收運情況進行精細化管理。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走上“無廢”路(供圖/李金惠)

威海市以“無廢城市”打造“精緻城市–幸福威海”。通過模式創新,對龍山區域開展礦坑生態修復和旅遊景區的建設,把礦坑建設成5A級的景區,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2021年10月24日, 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將碳達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2021年12月,生態環境部等18個部門共同印發 《“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2022年4月24日,生態環境部發布“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國家在推動,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其實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挑戰。我們要搞“無廢”機關、“無廢”學校、“無廢”社區、“無廢”商場、“無廢”景區、“無廢”賓館、“無廢”工廠、“無廢”園區,等等。比方說“無廢”學校,每個學生可以把用過的書本讓低年級同學使用,紙張能不能少用,能不能回收等等。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通過垃圾分類可以提升垃圾的資源價值(供圖/李金惠)

另外,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傳播“無廢”文化。全國幾百萬學生,這些學生都應該傳輸“無廢”理念。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首都科學講堂 | 第766期:“無廢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 天天要聞

再一個就是落實生活垃圾分類,我們在生活中養成習慣,按照垃圾分類的標準去投放垃圾。

國家也在不斷加大固體廢物治理投資和研發的投入,在不斷強化固體廢物管理和政策制度創新,這些支撐使我們的“無廢”願景是可以期待的。

希望每個人都爭做“無廢”的倡導者、踐行者和引領者。

(本文圖片、視頻來源於第766期首都科學講堂)

傳播科學知識

弘揚科學精神

讓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

來源:首都科學講堂

責編:咕嚕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着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 天天要聞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極目新聞記者 張秀娟通訊員 趙夢潔 黃曉彧 林敏“小朋友們,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哪些呢?”“在咱們出國旅遊前,需注意哪些問題呢?”4月12日,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武漢海關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關開放日”活動。15名小學生化身“國門小衛士”,零距離體驗、參與海關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 天天要聞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頂端新聞記者 楊逍 文 時碩 圖如果你嚮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過在其他星球上跳躍?在本次國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動體驗機前,你每次的縱身一躍,都會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員服的小人,來到月球、金星、火星、火衛二、土衛一等星體上,屏幕的上方記錄著你的跳躍高度。在月球,你輕輕一躍就能達到3米高度,輕鬆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 天天要聞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是多重氣象條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氣象監測和專家分析,此次強風具有以下關鍵成因:一、極端天氣系統的疊加效應1.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 天天要聞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據央視網報道,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將進入倒計時。上周,神十九乘組穩步推進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在開展站內環境監測、設備檢查維護等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健康維護。神十九乘組利用腦電設備開展了多項實驗的測試工作,地面科研人員將利用獲取的數據探究重力對視覺運動信息...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 天天要聞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模仿人類奔跑、跳躍、空翻,像人一樣說話、思考甚至察言觀色。這不是科幻電影對未來的虛構,而是2025中國機器人產業闊步向前的現實。小時候的你,是不是也曾暢想過:家裡有一個機器人,能買菜、做飯、鋪床、掃地,幫你干農活,還可以照顧家裡老人……時至今日,這些“天馬行空”的想象,正在變成現實。“12點了,您該吃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