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家園背後“你”一樣重要丨可以在太空用的收納袋,到底有多神奇?

2021年09月18日20:16:03 科學 1816

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三名航天員順利回到地球的畫面,還在熱傳。

而不久前,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們一邊工作一邊吃蘋果的“太空吃播”也曾引起大家圍觀。腦洞大開的網友們直問:“蘋果核扔哪?”

別說,這還真是要嚴肅對待的問題。

在太空失重環境中,航天員飲食起居產生的食物殘渣都會飄浮在空中,若處理不當,極易腐爛併產生揮發性氣體,危及航天員的工作空間和生存環境。

所以,像蘋果核等食物殘渣都被裝進真空收納壓縮袋裡,避免殘渣漂浮、細菌滋生、影響儀器設備和航天員的安全。

這次就有400多個真空收納壓縮袋伴隨航天員們一起“出差”到太空。“這也是太力的真空收納壓縮袋第10次上太空。”廣東太力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力)總工程師王振昌說,“航天專用真空壓縮收納袋,需經過5000次檢測和3000餘次實驗才能順利‘升空’。”

1個月解封后不長細菌

從“天宮一號”到“神舟十二號”,都有太力真空收納壓縮袋的身影。此次“神舟十二號”的航天員在太空生活長達3個月,要用到的真空壓縮袋數量大、種類多,每一種都要根據用途特別定製。“包括有殘留食品包裝壓縮袋、殘餘物品壓縮袋、服裝壓縮袋等,真空包裝是為了防止細菌擴散,避免影響到航天員的生活環境。”王振昌說。

太空艙在密不透風和失重狀態下,細菌的繁殖能力是地面上的80倍。為此,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以下簡稱航天員中心)決定在飛船中使用收納裝置,用以處理航天飛船殘留食品。該收納裝置需要在失重條件下能方便使用、不增加航天員負擔,且能長時間抑菌、1個月解封后不長細菌。

“專門針對太空環境研製的真空收納壓縮袋,對材料的阻隔性、耐穿刺性、抗老化性等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王振昌說,“升空”的小小真空收納壓縮袋,既能收納航天員裝進去的殘留食品,也能收納航天員看不見的漂浮物。它們都是經過重重檢驗,才送到航天員的手中,確保使用過程中,萬無一失。

“蛻變”歷經層層技術考驗

太空家園背後“你”一樣重要丨可以在太空用的收納袋,到底有多神奇? - 天天要聞

為了讓收納袋“升空”,太力科研團隊攻克了無數技術難題。受訪單位供圖

從一個日用的真空壓縮收納袋蛻變成航天專用真空壓縮收納袋,需歷經層層的技術考驗。

2008年9月,太力和航天員中心簽署了中國航天飛船殘留食品處理用品合同協議。雖然真空技術領域研發是太力所擅長的,但彼時其卻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在此之前,我們出產的皆為民用產品,生產標準相對沒那麼嚴格且有一定的容錯率,而航天產品完全不一樣,生產難度提高了無數倍,還必須保證產品100%合格。”王振昌說。

載人飛船搭載物重量限制嚴格,每增加1克重量,飛船就多增加一分風險,以及難以估算的成本。因此,殘留食品處理用品的重量也必須減輕到最低限度,精確到克。

王振昌直言:“標準在那裡,但你從未接觸過。你不知道產品哪些地方有問題,可以往哪個方向改進,想破腦袋也想不到我們只能不斷摸索前進。”

為了攻克“升空”收納袋的技術,在航天員中心劃撥的40多萬元經費基礎上,太力董事長石正兵拿出100多萬元,建設高標準實驗室、配置真空試驗和檢測設備。

由於市面上找不到一款合格的原材料,王振昌帶着團隊跑到供應商廠里定做,一次次送檢,不合格繼續找、繼續研究。

然而,首批樣品還是因缺乏詳細的數據支撐,無法通過航天專家的審核。“我們意識到,由於產品對材料和技術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單憑一家的力量有限,很多檢測難以進行。”王振昌等人找到四川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聯合幾家之力完成對項目的檢測。

經過不懈努力,2009年10月,產品通過模擬太空環境的3000+次檢測後,終於完成驗收。太力的真空壓縮收納袋產品,也正式開啟了“升空”之旅。截至目前,已有了10次上太空的經歷。

編輯:張爽

審核:王小龍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2025年梅雨時間表來了,“入梅”要提前?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準備 - 天天要聞

2025年梅雨時間表來了,“入梅”要提前?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準備

“三秋梅雨愁楓葉,一夜篷舟宿葦花”,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我國長江中下游以及江淮流域,將迎來連綿數日的降雨,而且雨量集中且強度大,此時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節,因此民間把這段降雨時期稱之為“梅雨”,也叫“黃梅雨”,又因高溫高濕的特點,很容易導
新華社權威快報丨將人工智能送上太空!我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發射 - 天天要聞

新華社權威快報丨將人工智能送上太空!我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發射

記者5月14日從浙江省新型研發機構之江實驗室了解到,隨着太空計算衛星星座1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我國整軌互聯太空計算星座“三體計算星座”正式進入組網階段。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介紹,“三體計算星座”是由之江實驗室協同全球合作夥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規模的太空計算基礎設施。該設施將通過在軌...
@婺城人,發現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 天天要聞

@婺城人,發現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金華山風光秀麗,岩溶地質景觀豐富。近日,專家經過調查,發現金華山上還有豐富的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羅店鎮鹿田村公路旁,豎立着一塊“腕足類化石點”的牌子,在這附近山體上,地質專家發現了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腕足動物是一類古老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它們在古生代海洋中非常繁盛。“這套地層主要是二疊紀早期,距今2.8...
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博覽會5月13日隆重開幕:科技賦能應急,創新驅動未來 - 天天要聞

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博覽會5月13日隆重開幕:科技賦能應急,創新驅動未來

5月13日,作為“長三角地區5·12防災減災宣傳周”重量級品牌活動之一,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拉開帷幕。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偉出席並致辭。全國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尚勇,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席、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上海新時代城市安全與應急...
應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麼辦?這些知識get一下 - 天天要聞

應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麼辦?這些知識get一下

編者按 地震、暴雨、洪水……災害無情,但正確的逃生避險方法是我們的有力武器。當災害來臨時,你知道應該怎麼做嗎?在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雲南網推出應急科普專欄,和大家一起學習應急避險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防災避險能力。 突如其來的地震往往使人猝不及防時間就是生命,自救至關重要發生地震如何自救?一旦...
膜導航系統為外科醫生裝上“透視眼”,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 - 天天要聞

膜導航系統為外科醫生裝上“透視眼”,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三院”)胃腸外科暨胃腸手術功能保護研究中心新技術應用沙龍上,一款名為DeepGuide的手術導航系統對外發布。該系統成功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使胃腸腫瘤手術的系膜完整率從75%升至98%。中山三院新技術應用沙龍現場。甄曉洲...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布 - 天天要聞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布

中新網嘉興5月13日電(記者 王逸飛)13日,在浙江嘉善舉行的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暨浙江主場活動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布,這也是長三角首張跨域“生物多樣性圖譜”。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暨浙江主場活動現場。浙江省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