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達到14歲左右的年齡時,許多家長發現,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易衝動、不聽勸,動不動和家長“對着干”。一些極端個案恰好就發生在14歲左右。14歲真的是最危險的年紀?南京腦科醫院心理障礙科抑鬱症病區主任陳瑜解釋說,從流行病學調查看,15—24歲這個年齡段是抑鬱情緒的高發期。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15歲男孩小葉(化姓)一向成績不錯,他個性沉穩,是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最近一段時間,父母發現小葉白天常常精神不濟,寫作業拖拉,成績直線下降。經過細細觀察和詢問,父母了解到小葉上了高中後學習變得吃力,性格內向的他交不到知心朋友,內心苦悶於是迷上了遊戲。上高中了還打遊戲,父親知道後一跳而起。面對家長的責罵,小葉的反應出人意料,他不辯駁也不難過默默承受,玩遊戲的場所從家裡轉到網吧,這下把家長嚇了一跳。這是陳瑜主任近期在門診碰到一個病例。經過測評和評估,小葉抑鬱情緒已持續相當一段時間。
陳瑜主任介紹說,“14歲現象”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並不特指“14歲”。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5—24歲青少年抑鬱情緒高發。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大腦尚處於發育狀態,心智不成熟,情緒管控能力弱,容易衝動,應對方式又欠成熟。遇到突發事件容易對着來,甚至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極端個案中孩子的過激行為一定與長期情緒障礙有關。“有的孩子並不一定患有抑鬱症,而是長期被抑鬱情緒包裹,遇到爆燃點後,容易衝動。甚至出現極端行為。”
陳瑜主任提醒說,家長要及時留意孩子反常的行為。比如一向好學上進的孩子,最近一段時間變得懶散,對學習失去興趣。有的孩子衛生習慣突然變得很差,平常在父母的督促下能好好刷牙、洗澡,現在督促也失去效果了。還有一些情況是孩子迷戀上了遊戲。陳瑜主任認為,斷網、斷電都是極端的處理方式,不能解決問題。家長應該找尋孩子迷戀遊戲的原因,需求專業的幫助,讓孩子脫離對遊戲的依賴。總之,當孩子出現反常的表現時,家長務必多留意、多關心,幫助他們解決難題,走出抑鬱情緒。
通訊員 倪靜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蔡蘊琦
校對 蘇雲
來源:揚子揚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