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秤上跳動的數字,藏着的不只是身材的秘密,更是關乎生命質量的健康密碼。5月23日,在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指導下,由上海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主辦,嘉定區馬陸鎮人民政府、嘉定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衛監所)和嘉定區愛國衛生和健康促進指導中心承辦,嘉定區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上海市衛生健康公益諮詢服務中心協辦的“營養守護 健康賦能”上海健康大講堂專場活動,邀請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內分泌科苗青副主任醫師與嘉定區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劉美玲副主任醫師分享如何通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來管理體重,擁抱健康生活方式。
肥胖不止於體重秤上的數字
苗青強調,肥胖症的診斷不能僅看體重,還需綜合評估身體脂肪的分布和健康風險。
目前,常用的診斷工具包括BMI、腰圍、體脂率和內臟脂肪面積。BMI的計算公式是體重(kg)/身高(m²),18.5~23.9為正常,24.0~27.9為超重,≥28為肥胖。從腰圍來看,當男性≥90cm、女性≥85cm,即為腹型肥胖,提示內臟脂肪堆積,比全身肥胖更易引發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疾病。
體脂率與內臟脂肪則是判斷肥胖症的進階指標。體脂率男性≥25%,女性≥30%,可診斷為肥胖;內臟脂肪面積≥80cm²,提示為腹型肥胖。苗青提醒,內臟脂肪過多會直接壓迫器官,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脂肪肝風險。
體重管理倡導“儘早干預”
對於超重和肥胖,我國最新指南倡導“儘早干預”理念,生活方式干預是科學減重的首選和基礎措施。
不過,對於超重(BMI≥24)伴併發症或肥胖(BMI≥28)人群,經生活方式干預效果不佳者,可儘早啟動藥物治療。苗青介紹,以GLP-1受體激動劑為例,該類藥物在減重的同時,還能改善血糖、血壓等代謝指標。
對於重度肥胖(BMI≥37.5)或合併嚴重併發症的患者,減重手術是重要治療手段。苗青介紹,目前常見的術式包括袖狀胃切除術、胃旁路術等,可實現長期持續減重並改善併發症。此外,內鏡胃成形術、胃內球囊術等內鏡減肥療法也已取得進展。
中醫智慧蘊藏減重密碼
中醫認為,肥胖是身體內部失衡的外在表現,核心病機可概括為“脾虛濕盛、痰瘀內阻”。嘉定區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劉美玲副主任醫師介紹,中醫秉持“肥人多痰濕”的整體觀,強調通過調理脾胃、肝、腎等臟腑功能,恢復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從體質根源解決肥胖問題。
在中醫體重管理體系中,安全、便捷的非藥物療法成為亮點。劉美玲介紹,針灸與穴位埋線可以刺激經絡穴位,調節脾胃功能,促進脂肪代謝;耳穴壓豆是一種無創的“食慾控制術”;對於兒童青少年來說,艾灸與小兒推拿能調理脾胃促進代謝,同時避免過度節食影響生長發育。
中醫強調“千人千方”,針對肥胖者的不同體質類型,實施精準干預。劉美玲介紹,脾虛痰濕型人群應以健脾祛濕為原則,內服中藥(如參苓白朮散)配合艾灸脾俞、足三里穴,同時推薦荷葉冬瓜湯等祛濕葯膳;氣虛體質型人群要補氣健脾,中藥可選四君子湯加減,日常可食用山藥薏米粥,配合八段錦等溫和運動增強體質;肝鬱脾虛型即“過勞肥”人群,可採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氣,並按壓膻中穴、太沖穴緩解情緒壓力。
構建一體化社區體重管理體系
如今,上海鼓勵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體重管理門診,或提供體重管理服務。
對此,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構建了“預防—干預—鞏固”一體化服務體系,助力居民實現長期體重管理。通過對轄區居民及在校學生普及八段錦、葯膳食譜,從源頭遏制肥胖。對於有減重需求的人群,中心運用數字化工具精準評估,並給予針灸、埋線等個性化方案,每月隨訪監測體質變化。為鞏固減重成果,中心依託減脂打卡群、健康檔案對減重人群開展長期追蹤,並通過“健康之星”評選、中醫廚房現場教學等形式,將健康生活融入日常,預防反彈。
對抗肥胖是一場長期戰役,需要科學的方法、持久的耐心和多維度的支持。減重不是數字博弈,而是對生命質量的追求,讓我們從每一餐、每一次運動開始,向肥胖宣戰,擁抱更輕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