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8成胃癌與該風險相關,分子醫學中心攜手體檢機構破解“三高一低”難題

幽門螺桿菌(hp),被稱為藏在胃裡的“隱形殺手”。它是一種寄生於胃黏膜的細菌,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約為40%至60%,且呈現高致病率、高耐葯率和低根除率的“三高一低”特徵。傳統經驗性治療方案因缺乏針對性,易導致治療失敗、藥物副作用疊加及耐藥性加劇,患者往往需反覆治療,增加身心負擔與醫療成本。

針對這一現狀,中國幽門螺桿菌分子醫學中心(cchpmm)提出個性化診療與“首戰即決戰”的診療路徑。cchpmm創始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臨床研究院執行院長郜恆駿表示,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在治療前明確hp耐藥性基因及形態,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能顯著提升首次治癒成功率,減少患者多次治療的風險。日前,瑞慈醫療集團與cchpmm在滬聯合揭牌無“幽”門診,雙方宣布將整合技術與資源優勢,構建覆蓋篩查、診斷、治療的幽門螺桿菌全流程個性化診療體系,推動我國胃癌防治關口前移,助力“健康中國”。

郜恆駿介紹,hp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i級致癌物。數據顯示,hp感染者患胃癌的風險比健康人群高4至6倍。“我國約有80%的胃癌病例與之相關。相關研究表明,根除hp可使胃癌發病風險降低約46%。”

據悉,無“幽”門診·幸元會診療中心是cchpmm首次與非公醫療機構聯合開展hp專病門診的實踐,將結合cchpmm的分子檢測技術與幸元會服務優勢,為患者提供從耐葯基因檢測、個性化診療指導到長期健康管理的全流程解決方案。同時,門診將引入三甲醫院專家定期坐診,進一步強化診療專業性。

瑞慈醫療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方宜新表示,此次聚焦hp感染這一公共衛生醫療難題,不僅聚焦個體治療,更致力於構建覆蓋篩查、診斷、治療及隨訪的標準化防控體系,推動胃癌防治“關口前移”,旨在減少患者治療負擔,也降低社會醫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