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食用油被曝含致癌物,有你正在用的嗎?提醒父母:謹慎購買

今天咱們來聊聊廚房裡最常見的食用油。你有沒有想過,那些看似普通的油,可能正在悄悄威脅我們的健康?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實實在在的研究結果。某些食用油在加工、儲存或使用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致癌物,長期食用真的會增加患癌風險!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一、食用油的“健康隱患”

油,是中國人廚房裡必不可少的調味品。炒菜、煎蛋、做湯、涼拌,樣樣離不開它。很多人買油時,只看品牌、顏色亮不亮、香不香,覺得這樣就能選到好油。但你可能不知道,一些常見的食用油在加工過程中會產生致癌物,比如苯並芘反式脂肪酸丙烯酰胺等。長期食用這些油,可能會引發多種慢性疾病,甚至增加癌症的風險。

2024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在部分市場抽檢的食用油中,有4類油抽檢合格率偏低,存在致癌物含量超標風險。這引起了醫學界和營養學界的高度重視。

二、4類“危險油”,你可能天天在用

(一)反覆使用的“地溝油”或“回鍋油”

在一些小餐館甚至家庭中,為了節約成本,會重複使用炸過食物的油。這種高溫反覆加熱的油,極易產生苯並芘,這是一種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一級致癌物的物質。江蘇南京曾有一位65歲的婦人,因長期使用反覆加熱的油炸油條、豆腐,結果油中苯並芘嚴重超標,最終患上胃癌。這類情況在城鄉結合部、小攤點尤為普遍。

(二)高溫精鍊的棉籽油

棉籽油價格便宜,香味濃郁,常被一些小品牌使用。但其原料棉籽中含有天然有毒物質“遊離棉酚”。如果精鍊不徹底,遊離棉酚殘留會對肝臟、腎臟造成傷害,甚至具有潛在致癌風險。2023年,湖南某地疾控中心檢測發現,部分低價棉籽油中遊離棉酚含量遠超國家標準。雖然正規廠家可以通過高精度工藝去除棉酚,但大量小作坊或無證廠家依然採用低成本加工手段,無法徹底去除毒素。

(三)未經脫臭處理的花生油

花生油本應是健康的選擇,但如果在儲存不當或加工過程中受潮發霉,極易產生黃曲霉毒素。這種毒素同樣被列為一級致癌物,尤其易引發肝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曾接診一位42歲的男性患者,患肝癌晚期。他自述從小家中自榨花生油,花生購於農村散戶,存放時間長、條件差。檢測後發現油中黃曲霉毒素B1超標十倍以上。黃曲霉毒素的致癌性是砒霜的68倍,長期攝入危害巨大。

(四)部分“植物調和油”成分不明,標識模糊

很多人以為“植物調和油”是健康選擇,但實際上,這類油的成分常常不透明。國家標準並未強制要求標明具體的調和比例和油種來源,一些商家利用這一漏洞,摻雜劣質油、轉基因油,甚至棉籽油、棕櫚油等廉價原料。中國消費者協會曾抽查市面上的20款調和油,發現近40%的產品未詳細標註調和成分,消費者根本無法判斷油的真實來源與健康風險。

三、致癌原理:油的加工與使用

很多人會問,炒個菜、炸個雞翅,怎麼就和“癌症”扯上關係了?其實,致癌的關鍵在於油的加工方式、儲存條件和使用溫度。在醫學上,油脂在高溫下容易氧化分解,生成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種非常活躍的化學分子,它會攻擊細胞DNA,誘發細胞突變,最終可能導致癌變。此外,反覆加熱還會使油脂產生反式脂肪酸,這種成分被公認為心血管病和某些癌症的“幫凶”。

四、科學選油,醫生的5個建議請牢記

面對琳琅滿目的食用油,如何避坑?醫生和營養專家總結出以下五條建議,簡單實用,尤其適合中國老百姓:

(一)選擇單一成分、來源明確的油

比如標明100%非轉基因菜籽油、壓榨一級花生油等,成分透明,來源清晰。

(二)避免購買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的油

“便宜沒好貨”,尤其是打着“調和油”“營養油”旗號的低價產品,往往摻雜劣質原料。

(三)控制油的使用溫度

炒菜時不要將油燒至冒煙,溫度過高會產生致癌物。一般建議控制在180度以內。

(四)避免反覆使用炸油

炸完一次食物後的油不要再用來炒菜或再次炸食物,可用來刷鍋或潤滑刀具等非食用用途。

(五)儲存要得當

油應放在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直射,每次用完都要緊蓋瓶蓋,避免氧化。

五、健康飲食,從“油”開始

醫生常說:“三分治,七分養。”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防病的根本。中國人愛吃油炸、爆炒,味道雖香,但健康風險也悄然堆積。合理用油、科學選油,是每個家庭都不能忽視的健康課題。

特別提醒家中長輩:“油香不是病,香多了要命。”別再迷信“炒菜香是油好”的說法。很多“香味”其實是精鍊過程中人為添加的香精,甚至是氧化產物。醫生們在臨床中見過太多因為“吃慣了重油重鹽”的飲食習慣而患上高血壓、脂肪肝、膽結石甚至腫瘤的患者。

真正的健康,是從每一次下廚開始。

六、總結:守護健康,從每一滴油開始

寶子們,食用油的選擇與使用,真的關乎一家的健康命運。希望這篇文章能為更多家庭敲響“用油安全”的警鐘。健康的生活,從每一滴油開始。提醒大家:不要讓一瓶油,毀了一鍋湯,更毀了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