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
68歲的張阿姨有5種不同包裝的降壓藥:有的因為頭暈自行加量服用,有的聽說副作用大就擅自停用,還有女兒網購的“天然降壓茶”,導致她的血壓“忽上忽下”,遂到醫院就診。經過詢問,醫生髮現不規範用藥是導致張阿姨血壓控制不佳的首要原因。
其實,張阿姨的情況並非個例。本文將為您梳理科學服用降壓藥的五大原則。
原則一
認清高血壓的“隱形殺傷力”
血壓持續超標就像給全身血管安裝了定時炸彈:當收縮壓超過130毫米汞柱時,每升高10毫米汞柱,腦卒中風險增加30%,心肌梗死風險增加25%。但高血壓的可怕之處在於,超過50%的患者在出現心肌梗死、腦出血等嚴重併發症前,根本感受不到明顯癥狀。
正確認知:高血壓患者不能靠“感覺”吃藥,即便沒有頭暈等癥狀,也要堅持規範服藥。就像汽車胎壓過高時,要儘早干預,不能等爆胎才處理。
原則二
用藥記住“定時、定量、定向”
1.定時服藥人體血壓存在晝夜節律,建議晨起服藥(特殊情況遵醫囑)。長效降壓藥每天固定時間服用1次,短效葯應嚴格按間隔時間服用。
2.定量用藥臨床常見兩種用藥極端:血壓稍降就減量或停葯,出現不適就加倍。正確做法是:初始治療從小劑量開始,監測血壓變化,一般2~4周後複診調葯,切忌自行增減藥量。
3.定向組合聯合用藥不是簡單的“1+1”,需遵循藥理機制搭配。例如,鈣通道阻滯劑(地平類藥物)+ 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沙坦類藥物),這一組合可以在協同降壓的同時保護腎臟。
原則三
避開這些用藥誤區
誤區一:新葯、貴葯等於好葯
正解:降壓效果與藥物價格無關,而主要與藥物的作用機制和降壓效應持續時間有關。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選擇合適的用藥方案。
誤區二:血壓正常就停葯
正解:服用降壓藥可以控制血壓,而非治癒高血壓,突然停葯風險更高。
誤區三:用保健品替代藥物
正解:“純天然”成分的保健品降壓作用都較弱,不能替代降壓藥物。正規的保健品需在醫生指導下作為降壓治療適度的補充。
誤區四:服藥後立即測血壓
正解:服藥後兩小時再測藥效穩態,清晨服藥前測基礎血壓,建立“用藥-血壓”記錄表。
誤區五:忽視藥物副作用
正解:服用利尿劑類藥物後若出現肢體乏力(可能因低鉀所致),建議到醫院檢查血鉀及可能誘發低鉀的其他原因。服用普利類藥物乾咳嚴重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換為沙坦類藥物。
原則四
個性化用藥方案制訂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指出,降壓治療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達到血壓目標並保持長期持續血壓達標,更重要的是最終降低心、腦、腎與血管併發症發生和死亡的總風險。
因此,針對患者病情,一般優先選擇有證據支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風險的降壓藥物,首選每日服藥1次可有效控制24小時血壓的長效藥物。一般患者首選常規劑量起始治療;如患者血壓超過160/100毫米汞柱,或超過患者血壓目標值20/10毫米汞柱,或者單葯治療未達標的高血壓患者,應進行聯合降壓治療。
注意:糖尿病患者優選普利類、沙坦類藥物;孕婦禁用普利類、沙坦類藥物;痛風患者慎用利尿劑類藥物。
原則五
降壓藥增效的“黃金搭檔”
★精準監測 建議使用經過國際標準方案認證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每天固定時間測量血壓並記錄,就診時攜帶至少1周的完整記錄。
★注意限鹽 每日食鹽攝入減少至3克,可使收縮壓下降4~5毫米汞柱,相當於增加一種降壓藥的效果。
★控制體重 超重和肥胖者應將體重維持在健康範圍內。
★按時服藥動態血壓監測是制訂服藥時間方案的最佳依據。夜間高血壓患者建議睡前服藥,晨峰明顯者可選擇清晨服藥。
★情緒管理焦慮會使降壓藥效果打折扣。學習深呼吸(吸氣4秒、屏息4秒、呼氣6秒),每天3次,每次5分鐘。
寫在最後:高血壓治療應記住“三要三不要”原則:要規律監測、要醫患溝通、要綜合管理;不要自行調葯、不要迷信偏方、不要放棄希望。讓每一片降壓藥發揮最大作用,是對健康的承諾。
文: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高血壓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何洪波
整理:楊莉琴 朱廣平
編輯:劉洋 秦明睿
校對:李詩堯
審核:管仲瑤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