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艾滋病臨床指導培訓中心護士馮玲(右三)帶領護理團隊查房。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雪茹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曾莉
通訊員 張翼飛 丁燕飛 於鑫益
35年與傳染病“短兵相接”,她用專業築起生命防線;35年與偏見對抗,她用愛心融化歧視堅冰。5月12日國際護士節之際,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艾滋病臨床指導培訓中心護士馮玲榮獲第50屆南丁格爾獎,成為湖北首位獲此殊榮者(南丁格爾獎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為表彰在護理事業中作出貢獻人員的最高榮譽獎,今年共有來自17個國家的35名護理人員獲獎,中國有7名優秀護理工作者獲獎)。從開創艾滋病護理新模式到推動器官移植突破,再到投身公益救助,這位“提燈女神”在傳染性疾病防控護理的戰場上,用生命守護生命。
“阿姨,您是第一個不戴手套抱我的人”
1999年初冬,當首批河南上蔡村艾滋病患者被接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治療時,整個醫療團隊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起初,部分醫務人員害怕被傳染,保潔員扔下清潔工具奪門而出。29歲的馮玲戴上手套,拿着棉簽,輕輕擦拭患者潰爛的創口。這次嘗試一把擊碎了她內心的恐懼,也讓患者們的心頭掠過一絲溫暖。
一位因輸血感染艾滋病的年輕母親,半月未曾洗頭。馮玲端來溫水時,一句“我為您洗洗……”讓患者錯愕的眼神里有了不一樣的光彩。
一位艾滋病患者因藥物過敏全身潰爛,上下嘴唇嚴重黏連,數日無法進食。每次試圖張嘴,鮮血就順着嘴角滲出。馮玲毫不猶豫穿上隔離衣、戴好面罩、手套,用棉簽輕柔地分離黏連的唇瓣,患者的血濺在面罩和隔離衣上,她手上的動作卻始終沉穩。“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傳染病患者,而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在艾滋病防治最艱難的年代,馮玲創造着無數這樣的“破冰時刻”,成為第一個為患者打針換藥、洗頭剪髮的護士。她首創的“尊嚴護理清單”上,記錄著為患者洗頭剪髮、更換乾淨病號服、布置臨終病房等細則。曾有位因母嬰傳播感染的少女,在馮玲為她換衣服時突然痛哭:“阿姨,您是第一個不戴手套抱我的人。”
馮玲深知,害怕源於不了解。她日夜梳理艾滋病相關知識,給護士們做培訓,大家漸漸打消了恐懼。她創新性地構建了多學科協作模式,成立hiv合併腫瘤、重症感染等協作小組,解決不少複雜護理難題。35年來,馮玲服務超1萬例患者,和團隊一起幫助數百名hiv陽性母親誕下健康寶寶。2020年,她參與完成國內首例hiv感染者腎臟移植,建立相關護理規範。
“馮媽媽,我看到了彩虹!”
艾滋病患者是特殊群體,有人拒絕溝通,有人產生逆反心理,護理工作難上加難。馮玲卻讓那些“曾聞到死亡氣息”的患者們,又看到了生命里的一絲絲光亮。
20世紀90年代,學界及公眾對艾滋病認識不足,片面將其理解為性生活混亂導致的“臟病”。不少因手術輸血、透析而交叉感染致病的患者,也被投以異樣目光。一名女患者確診hiv感染的同時還被診斷為宮頸癌,漫長、痛苦的治療過程,周圍人的指指點點,讓她產生了自殺的念頭。馮玲每天數次到病房,暖心的話、善意的動作、溫熱的眼神,幫她增加戰勝病痛的信心。最終,經過手術及抗病毒治療,患者過上了正常生活。她說:“馮護士長讓我的生命得到了延續。”
從事艾滋病、血吸蟲病、流行性出血熱、傷寒、病毒性肝炎等患者的護理工作多年,馮玲堅信:傳染病,始於恐慌,“終”於關懷。她定期組織患者及家屬參與健康教育培訓、互助交流活動,幫他們擺脫“病恥感”,讓他們感受到“尊重與被愛”。
一個14歲的hiv合併白血病晚期小患者的心愿是去上海迪士尼。馮玲立即組織了一場特別的“病房迪士尼”,當治療結束的患兒被輪椅推到裝飾一新的活動室,戴着公主花冠的她,看到突然出現的“米奇”“唐老鴨”時說:“馮媽媽,我看到了彩虹!”
馮玲將溫暖延伸至院牆之外。2008年起,醫院聯合慈善團體設立“愛心助學金”,累計為千餘人次艾滋病家庭子女提供825萬元助學金。拿着助學金,12歲的小王(化名)淚如雨下——父母因艾滋病去世後,他受到歧視無法入學,這是他第一次觸碰到學習的希望。
在“快樂求知夏令營”里,hiv感染的小營員突發水痘,馮玲毫不猶豫將孩子帶回家照料。康復後,孩子朗誦自己寫的詩:“馮阿姨的手掌有太陽的味道,把我們的影子也曬得暖洋洋的。”
(來源:湖北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