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到:“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陰陽四時是萬物盛衰存亡的根本,陰陽調和則身體健康,陰陽不調則會出現各種疾病,因而人們應順應自然界四時變化,及時調整自身陰陽平衡。
如今已是立夏節氣,雖然氣候意義上的夏天還未到來,但春夏之交亦是養生的重要時節。“春夏養陽”是中醫因時制宜養生的原則之一,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養生者宜順時而養,護養體內陽氣,避免耗損陽氣及阻礙陽氣暢達的情況,才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哪些表現提示陽氣不足
陽氣充足是人體各機能正常運作的根本,當陽氣不足時,便會引發諸多疾病,正所謂“陽氣虛,則百病生;陽氣旺,則百病不生。”
中醫認為,陽氣的來源一般有兩種:一是母胎帶來的“先天之精”,二是後天通過自然界攝取食物和空氣等在體內轉化而來。人平時的活動、工作、情緒變化、體溫調節、創傷修復等都需要消耗陽氣,所以重養生者必然要注重陽氣的顧護,才能使身體保全精氣,有益健康。
陽氣對生命的功能首要表現在“溫煦”上。四季中,春季和夏季日照充足、氣候溫熱,動植物生長迅速,秋季和冬季氣溫降低,動植物的生長緩慢下來,人也是如此。陽氣就像太陽,人有了充沛的陽氣才能夠精神飽滿、身體健康。陽氣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氣化推動”,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新陳代謝功能,人把攝取的食物和空氣在“氣化推動”的作用下轉化為身體必需物質(如氨基酸、蛋白質),再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陽氣還有“衛外固密”的作用,“衛外”可阻止外界病原體和有毒物質的入侵;“固密”可穩定和調節體內環境,使人體狀態良好,夏不怕熱、冬不畏寒。
那麼,有哪些表現提示陽氣不足呢?
陽氣充足的人往往精力比較旺盛,大腦長時間處於活躍狀態,身體適應環境能力強,很少生病。但當體內陽氣不足時,身體各項機能會隨之下降,導致易疲勞、感冒等諸多不適。如果缺乏鍛煉、長期熬夜,會進一步損傷陽氣,出現手腳冰涼、四肢酸軟無力、精神萎靡、消化不良等表現。
避免暴晒和貪涼否則易傷身
既然春夏宜養陽,又為何容易出現陽氣耗損的現象呢?
這是因為春夏季人體的陽氣主要集中在體表以起到保護和防禦作用,而臟腑內的陽氣相對較少且時常出汗會使陽氣隨汗液外泄,導致體內陽氣不足。另外,隨着春季過渡到夏季,氣溫逐漸升高,人們好食冷飲、瓜果等寒涼之物,對陽氣耗損較大。同時,夏季在單位和家庭開空調的頻率較高,從室外熱環境進入空調房,寒氣會隨着打開的毛孔進入身體,難免傷及陽氣,導致機體防禦和調節功能下降,進而出現體虛、消化功能障礙等諸多不適。
人體要養護陽氣,又需防止過猶不及,不可走極端。無論是“春夏養陽”還是“秋冬養陰”,其目的是實現陰陽平衡。
眾所周知,曬太陽是補益陽氣最簡單的方式之一,但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體液在春夏會出現大幅虧耗,出汗過多將消耗大量體液,造成新的梗塞病灶,所以這類人群要適度曬太陽,可選擇清晨或午後,切勿長時間或正午暴晒,同時注意給身體補充必要的水分。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春夏兩季,很多人攝入冰冷食物過多、吃火鍋後大量喝冷飲等貪涼行為,極易傷及脾陽。脾胃是“後天之本”,受損則會削弱機體抗寒能力,到冬季時必不耐寒而發病。中醫建議,春夏日常當以溫熱或常溫飲食為主,少食寒涼之物。
養生應順應“春生夏長”
進入立夏節氣後天氣轉熱,人的心神易受擾動,充足的睡眠有利於心神寧靜,也有助於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的預防。
《黃帝內經》中提到,春季養生需“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在春季要適當增加室外活動,鼓動身體內的陽氣,經常見見太陽、吹吹風、做做戶外活動可激發體內的陽氣。“夜卧”不是指很晚,23時至次日1時是子時,為陰陽交接的時刻,超過子時入睡對陽氣的耗損很大,因此在子時前入眠為最佳,最好不要熬夜。《黃帝內經》又言:“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夏季自然界萬物繁茂,人們應早早起身,保持情志輕鬆愉快,切勿發怒,使人體氣機宣暢、精神外向,並保持對外在事物的濃厚興趣,這是適應夏季時令的保健養生要點。
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當下時節,大家在飲食上可多吃韭菜、茴香、蔥、姜、蒜等溫性食物以顧護體內陽氣。由於春夏季濕度較大,人容易出現頭沉、腹脹、乏力、身體沉重、大便黏膩等,宜選擇鴨肉、鯽魚、蝦、瘦肉、蘑菇、銀耳等食物,淮山、芡實、扁豆、小米等也可幫助身體排濕。陽虛、氣虛者應多吃助陽益氣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黃鱔魚等,為秋冬儲存能量。
此外,對於某些常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如支氣管炎、哮喘、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在春夏季趁其緩解期可辨證施治,適當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葯,如三伏天灸,可預防冬季舊病複發或減輕病情。一些補益陽氣的要穴,如氣海為陽氣之海,在肚臍下約兩指處;神闕穴在肚臍,是人體生命的根源;湧泉穴在足心,為腎經原穴,長壽大穴,以上三大穴位在夏季時進行按摩、艾灸、葯敷、泡洗,均可溫陽保健。
王春琛
副主任醫師
專長:帕金森綜合征、多發性硬化及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病、吉蘭巴雷綜合征、腦白質病、周圍神經病
出診時間:針灸科 周一上午 周四上午 周五下午 周日上午
本文已刊發於北京日報
作者為 針灸診療中心 王春琛
編輯: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