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離譜!婦科男患者、前列腺女患者為何屢見不鮮?

水論文,真敢寫,也真敢發!

最近,一大波學術論文因為性別常識錯誤上了熱搜。什麼“婦科男患者”“前列腺女患者”……一次比一次離譜,網友們調侃“醫學奇蹟”,但我看到的卻是整個學術鏈條的失守和學術尊嚴的坍塌。

細扒起來,問題真的觸目驚心——在知網上還能搜到二十多篇關於婦科病的男病例,還有女生患前列腺疾病的論文。這不是糊塗,是赤裸裸地胡編亂造。惡劣的“論文工廠”模式下,有的人三個月就能“產”出一篇論文,這種流水線生產方式,哪裡還有學術的影子?

學術界出了這種離譜事,後果遠不是一笑了之。想想看,醫生要是真照着這些錯得離譜的論文搞治療,那可真要出人命。對患者來說,這不是鬧劇,是風險。對整個社會來說,學術的公信力正被不斷消耗,長遠看,有多少人還敢相信“科學”二字?


“唯論文”怪圈,逼出學術鬧劇

為什麼會這樣?歸根結底,是整個科研評價機制出了岔子。現在多少高校、醫院、機構都在玩一個套路:發論文,漲職稱,拉績效。論文數量成了“萬金油”,人不得不卷,卷到後面,品質都顧不上。

編輯們也不見得就認真負責。本該層層把關,竟然常識性錯誤不斷通過,三審三校成了擺設。更有甚者,期刊編輯為了流量和利益,還會引導作者去寫一些“抓眼球”的標題和論文。學術從“創新精神”變成了“造標題、拼數量”。大家為升職、為業績寫論文,真正做研究、求真理卻成了副業。

我身邊不少醫護和老師都感慨,每年幾乎都被論文綁架,更別提什麼“靜下心搞科研”了。現在“論文”兩字,很多人只要一聽,基本都聯想到造假和注水。善良的科研人被推入泥潭,真正的創新被忽視,留下來的是一片浮躁。


學術生態不能再裝睡

其實,教育部、科技部這些年已經意識到問題,出了不少政策,號召“破唯論文、破唯職稱”,也提倡看教學、科研轉化、臨床貢獻等多元評價。但說實話,我們老百姓最怕的就是“雷聲大雨點小”。必須要動真格,真刀真槍地讓學術回歸本位,否則一場場“男患者的婦科論文”還會批量出現。

從更深層次看,這種論文鬧劇,是整個學術環境浮躁的縮影。大家把科研當成了跳板,知識成了敲門磚,學問成了說說而已。在功利驅動下,就沒人願意下笨功夫,沒人願意為真理堅持底線。久而久之,這些鬧劇就成了日常。

寫到這,我特別想說:學術圈不能再裝睡了!不是所有人都在造假,但絕不能讓“水論文”毀了真正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知識,本應該帶着敬畏;醫學,更該守住敬畏生命的底線。唯有讓學術歸位,學人守道,我們才能繼續信任科學,相信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