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養生
免責聲明:圖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文章內容不代表平台觀點。
走路是擺脫打針吃藥的良方,走路多了,身體好了,身上的疾病減輕了,吃藥就少了。
但如果路走錯了,不僅不養生,還很傷身!
走錯路,傷腿又傷心
1、走路步子大
步伐太大,腳掌的緩衝力變差,對膝關節不好的人來說,會加重關節損傷。
2、含胸低頭走
盯着地面走路,容易帶來疲勞感,且含胸時,肺部被擠壓,呼吸變得短促,影響心肺功能。
3、不擺臂或擺臂過大
不擺臂時,行走的平衡性就會受到影響,容易摔倒。
而擺臂太大時,一來影響走路速度,二來會導致傷鼻過度疲勞,甚至拉傷。
正確的走路姿勢
1.雙目平視前方,頭微昂,口微閉;
2.頸正直,胸部自然前上挺,腰部挺直,收小腹,臀部略向後突;
3.雙臂自然下垂,雙上臂自然擺動,擺幅30度左右,前擺時肘微屈;
4.下肢舉步有力,膝關節勿過於彎曲,大腿不宜抬得過高;
5.步幅因人而異,一般平步為90厘米左右;
6.行走時,勿上下顫動和左右搖擺。
這樣走路,更健康
扭着走,防便秘
當我們坐着或躺着的時候,內臟是極其擁擠地“堆”在一起的,當身體抖動起來時,身體的內臟就會因獲得活動的空間而備感“舒適”。
所以,走路是若能加一些肢體動作,如胯部扭動等,相當於在給內臟做“按摩”,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防止便秘,減少直腸癌的高發。
建議每天堅持扭着走10分鐘,長期堅持,會有很好的效果。
踮腳走,補腎氣
踮起腳尖走路時,是前腳掌內側、足大拇指在起着支撐作用。而足內側有三條經絡經過,它們分別是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太陰脾經。
因此,踮腳走路可以按摩足三陰,馭氣上行,通過足少陰腎經溫補腎陽,改善性功能。
具體做法:在直立踮腳的基礎下,慢慢向前走路。每次走30~50步,不用走太快,以感覺舒適為宜,中途可以稍稍休息。
敲着走,減肚子
想要減肚子,就要管住嘴,邁開腿,其中運動方面,建議邊走路邊敲帶脈。
帶脈環繞在腰間,就像腰帶一樣。走路時,兩隻手敲打左右兩側腰部,每天堅持半小時,腰圍飛速下降。
關於走路,還需注意3個問題
1、步數越多越好?
正常人每天一般走6000步左右,走路強度大小以個人感覺為主,不出現大汗淋漓、氣喘吁吁為宜。
2、什麼地方走比較合適?
最好選擇比較熟悉了解,且空氣清新、環境安靜的地方步行走路,避免吸入灰塵、污染物,日常有跑步鍛煉的朋友亦然。
3、走石子路真能養生?
從中醫角度說,人體的各個器官在足底部,都有相應的投射區。做足底按摩或走石子步道,都能刺激足底區域和穴位,調節人體相應器官的機能,從而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而從西醫來看,走石子步道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放鬆肌肉,對人體也有好處。
控制好度,走石子路還是有好處的。建議一周2~3次,每次15分鐘左右就夠了。
但糖尿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扁平足者、走路不穩的老年人不宜走石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