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悄無聲息地來了,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但對一些患有慢性肝病的人來說,這個季節可得格外小心。天氣一暖和,身體和心情都“活絡”起來,可肝病患者要是盲目跟風一些所謂的“養生”方法,那可就麻煩了。
“出汗排毒”:小心弄巧成拙
春天來了,很多人腦袋裡冒出個念頭:要出汗,把冬天的“毒素”逼出去。於是,跑步、騎行、高溫瑜伽、桑拿,各種運動排汗項目安排得滿滿當當。他們覺得汗一出,人就清爽了,肝也輕鬆了。聽起來好像挺有道理,但對肝病患者來說,這完全是個誤區!
身體出汗多了,血容量就會減少。肝臟這個“嬌氣”的器官,主要靠門靜脈系統輸送血液,對血容量變化特別敏感。一旦出汗過多,身體缺水,肝臟的血流減少,代謝能力就會下降,肝細胞修復變慢,甚至出現輕微缺氧。這對肝炎或肝硬化患者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
有個外賣配送員,為了“甩油養肝”,春天開始每天晚上跑步10公里。結果,一個星期後複查,轉氨酶飆升,之前控制得不錯的病毒指標也開始波動。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出完汗還不知道怎麼補水。要麼渴了就狂灌冷飲,要麼覺得“喝水稀釋毒素”,一天喝幾千毫升,結果電解質紊亂,肝腎負擔加重。
所以,春天適度活動是好事,但千萬別走極端。出汗可以,但別指望靠汗水把“毒”排出去。肝臟排毒靠的是穩定的代謝和休息,不是出汗。
“養肝進補”:別讓營養成負擔
一到春天,還有一類人特別熱衷於“進補養肝”,尤其是吃所謂的“補肝食物”,像豬肝、雞肝、鹿茸、枸杞、何首烏這些。網上說這些東西養肝補血,他們就信了。結果,吃得越多,肝功能反而越差。
原因其實很簡單,肝臟最怕的不是沒營養,而是營養過剩。動物內臟膽固醇含量高,代謝負擔重,對肝功能受損的人來說,就是一劑“慢性毒藥”。有個辦公室工作人員,長期坐着不動,春天開始拚命進補,每天吃豬肝、喝補湯。他以為自己臉色紅潤是氣血上來了,結果一個月後複查,脂肪肝加重,膽固醇飆高,肝酶也異常了。
肝病患者的代謝能力有限,進補要講方法、講平衡。不是說補進去的都是好東西,很多時候,肝臟在偷偷“吞苦果”。還有些人亂吃草藥養肝,像野山參、何首烏、生地黃。很多中藥成分其實有肝毒性,長期使用會導致藥物性肝炎。別以為是草藥就無害,肝病患者最怕的就是“過量+盲目”。
“清腸排宿便”:打破平衡傷肝臟
清腸排毒這個概念,很多人春天特別熱衷。各種果蔬汁、瀉藥、灌腸方法輪番上陣,覺得排出宿便、腸道乾淨了,肝也就輕鬆了。可你真把肝當個馬桶一樣清空,那它也真撐不住了。
要知道,肝和腸之間有一套“腸肝循環”系統。膽汁在幫助腸道消化脂肪時,會有一部分被回收到肝臟重新利用。這是肝臟節能、節力的一種機制。一旦頻繁清腸,這個機制就被打破了,膽汁流失,肝臟要重新分泌膽汁,反而增加了代謝負擔。
長期如此,容易讓肝細胞處於持續高壓工作狀態。這對肝炎或脂肪肝患者來說,是個慢性消耗戰。有個裝修工人,聽信清腸能排毒的說法,春天一個月灌了6次腸。每次都是餓着肚子喝果汁,結果血糖波動大、膽紅素升高、肝功能檢查出現異常,最後還是靠調理才恢復過來。
而且清腸還容易導致腸道菌群紊亂。腸道一亂,肝臟也受牽連。有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紊亂的人,血液中的內毒素水平更高。這些毒素經過門靜脈進入肝臟,對肝細胞是一種慢性刺激,可能會加快纖維化的進程。說白了,清腸過度反倒讓肝臟“毒上加毒”。
泡腳拔罐:小心引火上身
春天一到,好多人熱衷於各種“驅寒”養生法,尤其是泡腳、拔罐、刮痧這些方法成了標配。說是把寒氣拔出來,氣血就順了,肝也就舒服了。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你真理解它背後的機制了嗎?
其實,泡腳拔罐這些東西,並不是對所有人都適合,尤其是肝病患者。肝病患者本身體內的氣血運轉就不均衡,春季又是肝陽生髮的時節。你再用外力頻繁刺激,比如長時間熱水泡腳、高溫拔罐,容易導致肝陽上亢、內火過旺。
這種內熱一旦沒處發泄,就可能表現為情緒暴躁、睡眠差、舌紅口苦,甚至出現肝區隱痛。有個司機,春天一熱就泡腳拔罐,一個星期三四次。結果整天煩躁易怒,檢查肝功能竟然也出現了反覆波動。
還有一個問題是,拔罐刮痧這些操作本身就是一種“輕度損傷”。身體需要調動免疫去修復,這本來沒啥大問題。但對肝病患者來說,一旦身體處於高代謝修復狀態,肝臟的負擔就會加重。特別是免疫性肝病患者,頻繁使用這些外力刺激手段,很可能激發身體免疫反應,引起肝功能的進一步損傷。
春天養肝,別走極端
春天是個“假溫柔”的季節,對肝病患者來說,是個“誘惑多、陷阱多”的時候。你一不小心就容易掉進坑裡,到時候追悔莫及也晚了。養肝啊,最重要的不是做得多,而是做得對。
寧可春天在家裡打打麻將、下下棋、晒晒太陽,別老想着出汗、進補、清腸、拔火罐這些事兒。麻將雖說看着是個娛樂,但它讓人動腦子,放鬆情緒,不費體力,不傷肝氣,反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春天,別讓“養生”傷了肝。肝病患者要特別小心,別被這些看似合理的“養生”方法誤導。養肝,要講究方法,適度而行,才能真正保護好肝臟。